电脑疯子技术论坛|电脑极客社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181 人浏览分享

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硬件全攻略!2

[复制链接]
1181 0
现在的软件和游戏真是越来越大了,动不动就要几G的空间,而且网上又有数不清的精彩电影和动听音乐,所以自己几十G的硬盘渐渐显得有些不够用了,升级硬盘就成了当务之急。不过对于品牌机用户来说,升级硬盘还有一些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谈谈关于品牌机硬盘升级的问题。

一、多大的硬盘才需要升级

  品牌机的硬盘是属于整台电脑中比较保值的硬件,其配置的硬盘也都属于当时的主流配置,一般不会让硬盘成为整个系统中的瓶颈,所以笔者的建议是,如果硬盘容量低于40G,或者硬盘的最高传输模式低于主板所能支持的最高传输模式,如硬盘的最高传输入模式为ATA66,而主板所支持的最高传输模式为ATA100,这时升级硬盘的效果较好。

二、是单硬盘还是双硬盘

  很多朋友在升级硬盘的时候,大家往往对是仅仅使用新硬盘,还是将新硬盘与原先的旧硬盘组成双硬盘系统而犹豫不决,其实这两种方案各有各有优点,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作出选择。

  首先对于很多采用迷你机箱的品牌机来说,由于它们的机箱体积较小,有很多都只留下了一个硬盘位,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将旧硬盘拆下,安装新硬盘。

  而另一些迷你机箱虽然也留下了两个硬盘位,但是由于现在硬盘的发热量都比较大,如果在两个硬盘位上都安装硬盘,就会造成硬盘的散热空间过小,再加上迷你机箱本身的散热性就不算理想,这样势必会造成硬盘的热量不畅,从而造成新硬盘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

  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无法使用双硬盘系统,而只能将原有硬盘更换掉,不过好在换下来的旧硬盘用来当作移动硬盘来使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有的品牌机的机箱本身就比较宽大,自身的散热性能又比较好,安装第二块硬盘之后也不会造成硬盘的散热不良,这种情况使用双硬盘系统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对于双硬盘系统来说,可以将新硬盘设备为引导盘,然后把系统安装到新硬盘上,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系统的启动速度;也可以把系统的虚拟内存、IE的临时文件都设备到旧硬盘上,从而减少对新硬盘的读写次数。

  对于经常利用BT下载的用户,完全可以把BT的下载目录设置到旧硬盘上,等到下载完毕之后,再将下载的文件移动到新硬盘上,由于BT下载时需要频繁的读写硬盘,经过这样的设置之后同样可以有效的减少BT对于新硬盘的读写,从而延长新硬盘的寿命。

三、升级硬盘的常见问题

1、散热问题

  由于现在的新硬盘大部分都属于7200转,所以现在硬盘在机箱中成为发热量仅次于CPU的硬件,但是现在很少有机箱中会单独为硬盘安装一个散热风扇的,硬盘可能会由于温度过高而造成系统死机。

  有的朋友会想到为硬盘安装一个专用的散热风扇,但是在安装风扇时也要注意,不要选择那些震动较大的风扇,以免因为震动而造成硬盘损坏,其次是不要在机箱内安装过多的风扇,以免造成空气流动紊乱,反而影响散热。另外,在安装双硬盘时也要注意,一定要在硬盘留出一定的散热空间,以免造成散热不良。

  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不用安装风扇,就可以加强硬盘散热的小技巧:首先我们准备一些散热硅胶,为了提高硅胶的导热性,还可以在硅胶中加入少许磨细的铅笔粉末,然后分别在硬盘与硬盘架接触的左右两个边上均匀的涂上硅胶,再将硬盘安装到硬盘架上。

  这样硬盘就可以在硅胶的帮助下通过与硬盘架的接触将热量传到机箱,再通过机箱把热量释放出来,如果硬盘与硬盘架的接触不太紧密,还可以找一个铝制易拉罐,用剪刀剪开后,再用砂纸打光,然后涂上硅胶,塞入硬盘与软驱架的空隙中就可以了。经过上述的处理之后,硬盘的温度就不会太高了。

2、电源问题

  现在的新硬盘由于是在7200转的高速度下运行,所以它们的功耗都比较大,这样升级硬盘之后,特别是双硬盘系统,对原先的老电源来说是个相当大的负担,很可能会由于原先电源功率不足,而引起硬盘出现读写错误的故障,从而造成系统蓝屏、硬盘发出异响,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硬件损坏。

  当遇到这种情况之后,如果是使用的双硬盘系统,可以尝试将原先的旧硬盘取下,然后再检查系统是否可以正常工作,如果仍然无法正常工作,就只能考虑更换电源了。一般情况下,一个300W电源就可以让两个以上的硬盘正常工作了。在更换硬盘的时候,要注意新电源是否可以安装到机箱里去。

3、主从盘的设置问题

  由于一般的主板上只有两个IDE接口,这样当我们要使用超过两个的IDE设备时,比如使用一个光驱再加上两个硬盘,这样只能在一个IDE接口上连接两个硬盘了,而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利用硬盘上的跳线,来确定硬盘的主、从状态,从而让硬盘按照我们的设计的方案来运行。

  硬盘的主从盘跳线一般都设置在硬盘的电源线插孔和数据线插孔之间的地方,通常由三到四组跳线再加上一到两跳线帽组成,在硬盘正面或反面还印有主盘(Master)、从盘(Slave)以及由电缆选择(Cableselect)的跳线方法,只要按照图示的跳线方法,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设置将硬盘设置为主盘或者从盘。

4、无法识别硬盘全部空间的问题

  无法识别新硬盘的全部硬盘,是大家在升级硬盘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由于主板的BIOS的版本太旧,从而无法识别新硬盘的全部硬盘空间。解决这个问题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可以将用主板的BIOS程序升级到最新版,提供对大硬盘的支持;如果找不到新的BIOS升级程序,也可以利用硬盘生产厂家提供的大容量硬盘分区工具对硬盘进行重新分区,并且接管BIOS对硬盘的控制,从而达到使用硬盘的全部容量的目地。

  另外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先在另一台可以正常使用新硬盘的电脑上对这个硬盘进行分区,然后再装到自己的电脑上,安装好windows(对于超过80G的硬盘,最好使用WIN2000和WINXP系统,并且每个分区的大小不要大于30G),此时尽管在DOS下您只能使用硬盘的一部分空间,但是进入windows后,由于windows对硬盘采用的32位甚至48位管理方式,也可以使用硬盘的全部空间。

5、盘符交错的问题

  在使用WIN98的系统上,如果安装了第二块硬盘,就会造成原先系统的盘符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一些软件无法正常工作,而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来解决这种盘符交错的问题。

方法一:将系统升级到WIN2000或WINXP。由于WIN2000和WINXP采用了全新的48位管理方式,在这两种系统上安装第二级硬盘,就不会再出现盘符交错问题了。

方法二:在CMOS中只设置第一硬盘,而将第二硬盘设为None。即将CMOS菜单中的"Standard CMOS Setup"一项中第二硬盘设置为"None",然后选"Save & Exit Setup"退出CMOS即可。这样,在Windows系统中就会按IDE接口的先后顺序依次分配盘符,从而避免"盘符交错",也不会破坏硬盘数据。不过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DOS模式下无法访问第二块硬盘。

方法三:对第二块硬盘进行重新分区,先删掉第二硬盘上的所有分区,再把它的所有空间建立成一个扩展 DOS 分区(不能建立主 DOS 分区 - Primary DOS Partition),再根据需要划分逻辑分区。经过这样处理后,第二块硬盘的所有分区就会排在第一块硬盘的后面,这样也就不会造成盘符交错了,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会破坏硬盘上的所有数据。

6、操作系统无法支持137G以上大容量硬盘的问题

  很多朋友在使用超过137G以上的大容量硬盘时,虽然主板的BIOS已经可以支持大容量硬盘,但是仍然出现频繁丢失数据的问题,这是由于操作系统无法识别这些大容量硬盘。

  由于超过137GB的硬盘都采用了48bit LBA模式,所以必须使用支持48bit的操作系统才能够使用硬盘的全部空间,早期的Windows 95/Windows 98/98 SE/Me都不支持48bit LBA模式,无法提供对137GB以上容量的支持;而目前比较新的WIN2000和WINXP操作系统虽然都支持48bit LBA模式,能够正确识别超过137GB的硬盘,但是默认情况下并没有启用对48bit LBA模式的支持,需要在安装操作系统后再安装补丁程序,才能保证硬盘数据不会丢失,只有使用WIN2000+SP4补丁和Windows XP+SP1补丁,才能保证硬盘的正确识别与使用。

  此外如果我们使用的是WIN2000系统,尽管WIN2000能够向下兼容识别FAT32格式,但是WIN2000却无法提供对超过30GB容量的FAT32格式分区的支持,只要分区容量超过30GB,分区格式为FAT32格式,WIN2000均无法识别多余的容量,但是对于NTFS格式的分区来说,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使用大容量硬盘时,应该尽量采用NTFS格式。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当使用超过137GB以上硬盘,最好把超过137G的空间分成NTFS分区,在安装WIN2000和WINXP系统时,在升级补丁安装之前,千万不要访问盘符排在最后面的分区,否则很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或分区表错误,所以我们也不要将重要文件和驱动程序以及常用软件备份到最后面的分区中,以免在使用时造成麻烦。

7、大容量硬盘分区的问题

  在使用大容量硬盘之后,原先的很多硬盘分区工具都无法在这些大容量硬盘上正常运行,利用它们对硬盘进行分区,难免会造成硬盘空间的损失,或者是造成系统的不稳定,其实最佳的分区方法,是利用WinMe上自带的FDISK程序或者Win2000/XP启动光盘,来对大容量硬盘进行分区,当然我们也可以将硬盘连接到一个安装了WIN2000或者是WINXP的系统上,然后利用 "磁盘管理器"来对新硬盘进行分区和格式化,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和数据的安全。

四、如何快速移动旧硬盘的数据

  安装了新硬盘之后,很多朋友都需要将原先硬盘上的数据拷贝到新硬盘上,并且还需要重新在新硬盘上安装操作系统,而要转移数十G的数据并且重新安装所有的软件,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好方法。

  这里我们需要利用GHOST这个常用的硬盘克隆软件,首先我们将两块硬盘都接连到电脑上,将旧硬盘设置成主盘,把新硬盘设置成从盘,然后引导系统到DOS模式下,再运行运行GHOST软件,选择"Local--Disk--To Disk"(注意:这是关键的一步,要确定硬盘连接无误,否则会造成硬盘数据的全部丢失)。

  这时GHOST会将旧硬盘上的所有数据(包括分区信息)原封不动的拷贝到新硬盘,等到数据拷贝完毕后,再关闭电脑,将新硬盘设备为主盘,再重新启动电脑后,这时新硬盘就已经可以启动系统了,并且分区的情况与原先的旧硬盘一样,但是硬盘还有一部分空间没有使用,这时我们再利用FDISK以及"磁盘管理器",将未使用的空间划分成几个分区,这样新硬盘的所有空间就都可以使用了。
硬盘修复专题(第一讲)

  硬盘基础知识

  在研究硬盘故障的具体处理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些硬盘相关的基础知识。
  
  主引导记录区MBR
  
  硬盘是一种磁介质的外部存储设备,在其盘片的每一面上,以转动轴为轴心、以一定的磁密度为间隔的若干同心圆就被划分成磁道(Track),每个磁道又被划分为若干个扇区(Sector),数据就按扇区存放在硬盘上。硬盘的第一个扇区(0道0头1扇区)被保留为主引导扇区。主引导扇区内主要有两项内容:主引导记录(对操作系统进行引导)和硬盘分区表。计算机启动时将读取该扇区的数据,并对其合法性进行判断(扇区最后两个字节是否为55AA或AA55),如合法则跳转执行该扇区的第一条指令。所以硬盘的主引导区常常成为病毒攻击的对象,从而被篡改甚至被破坏。

硬盘修复专题(第二讲)


  不是问题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的电脑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得了的毛病,其实只是自己吓自己,也就是拨拨线头、动动跳线的举手之劳。常见的让你空出一身冷汗的硬盘不自举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

  系统不承认硬盘:

  此类故障最为常见,开机自检完成时提示以下出错信息:
  
  HDD controller failure Press F1 to Resume
  
  上述E文意指“硬盘无法启动”,甚至有时用CMOS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当出现上述信息时,应该重点先检查与硬盘有关的电源线、数据线的接口有无损坏、松动、接触不良、反接等现象,此外常见的原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跳线是否设置错误。

  
  检查、排除方法:
  
  重新插拔硬盘电源线、数据线或者将数据线改插其他IDE口进行替换试验。

  CMOS错误引起的故障:

  开机显示如下信息:
  
  Drive not ready error Insert Boot Diskette in A
  Press any key when ready...
  
  出现上述错误,多属于CMOS设置错误或因CMOS供电不足造成CMOS信息丢失所引起。
  CMOS设置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硬盘的正常使用。当硬盘类型错误时,常会发生读写错误,有时则干脆无法启动系统。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的硬盘容量,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
  
  检查、排除方法:
  
  重新设置或者放电复位CMOS中数据。
  如果不是上述两种原因,那么您的硬盘多半是“挂”了,想省事就把它报废掉,换块新硬盘吧。如果硬盘中有重要的资料或者您有较强的动手欲,请Follow me。

硬盘修复专题(第三讲)


  硬故障的排除

  硬故障即物理性故障,是由于硬盘的机械零件或电子元器件物理性损坏而引起。硬盘常见的硬故障是出现坏道,其中最为严重的特例表现为零磁道损坏。

  硬盘坏道的修复:

  硬盘坏道分为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两种,前者为逻辑性故障,通常为软件操作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可利用软件修复;后者为物理性故障,表明您的硬盘磁道产生了物理损伤,只能通过更改或隐藏硬盘扇区来解决。

  
  1、逻辑坏道的修复
  
  对于逻辑坏道,Windows自带的“磁盘扫描程序(Scandisk)”就是最简便常用的解决手段。如果硬盘出现了坏道,我们可在Windows系统环境下运行“磁盘扫描程序”,它将对硬盘盘面做完全扫描处理,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坏簇做自动修正。

  
  除了Scandisk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第三方修复工具,如诺顿磁盘医生NDD(Norton Disk Doctor)及PCTOOLS等也是修复硬盘逻辑坏道的好帮手。
  
  NDD:选择好要处理的分区后再选中“自动修复错误”,点击“诊断”即可。经过一系列对“分区表”、“引导记录”、“文件结构”和“目录结构”的诊断以及“表面测试”之后,它会自动给出一份诊断统计报告,让您对硬盘的“健康”状况胸有成竹。

  NDD 2001汉化版下载地址:http://www.diyup.com/WEB/SYSTEM/TOOLS/NDD2001.EXE
  最新版本:NDD32 2002

  此外,各硬盘厂商推出的针对本厂硬盘系列的特定DiskManager程序,更熟悉硬盘本身的电路结构和固化程序,也更容易修复硬盘错误。因此建议大家都去下载一份自己厂商的专用Disk Manager程序,更方便修复您自己的硬盘。
  
  2、物理坏道的隔离
  
  对于硬盘上出现的无法修复的坏簇或物理坏道,我们可利用一些磁盘软件将其单独分为一个区并隐藏起来,让磁头不再去读它,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令您的硬盘延长使用寿命。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使用有坏道的硬盘时,一定要时刻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因为硬盘上出现了一个坏道之后,更多的坏道会接踵而来,让您面对荡然无存的资料库欲哭无泪。

  修复这种错误最简单的工具是Windows系统自带的Fdisk。如果硬盘存在物理坏道,通过前面介绍的Scandisk和NDD我们就可以估计出坏道大致所处位置,然后利用Fdisk分区时为这些坏道分别单独划出逻辑分区,所有分区步骤完成后再把含有坏道的逻辑分区删除掉,余下的就是没有坏道的好盘了。

  用PartitionMagic、DiskManager等磁盘软件也可完成这样的工作。如PartitionMagic分区软件,先选择硬盘分区,用“操作”菜单中的“检查错误”命令扫描磁盘,算出坏簇在硬盘上的位置,然后在“操作”菜单下选择“高级/坏扇区重新测试”;把坏簇所在硬盘分成多个区后,再利用“操作”菜单下选择“高级/隐藏分区”把坏簇所在的分区隐藏。这样也能保证有严重坏道的硬盘的正常使用,并免除系统频繁地去读写坏道从而扩展坏道的面积。

  
  PowerQuest PartitionMagic Prov7.0简装汉化版下载地址:http://miaodou.myetang.com/Down- ... Partitionmagic7.zip。

  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修好的硬盘千万不要再用DOS下的Fdisk等分区工具对其进行重新分区,以免其又改变硬盘的起始扇面,空费了我们的心血。


  零磁道损坏的修复:

  在硬盘使用过程中,当发现零磁道损坏时,一般情况下也就判了硬盘SX,很难修复。不过对于硬盘0扇区损坏的情况,虽然比较棘手,但也不是无可救药。合理运用一些磁盘软件,把损坏的0扇区屏蔽掉,而用1扇区取而代之则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这样的软件有Pctools和诺顿NU等。


  进入NU 8.0工具包目录,运行其主程序NORTON.EXE,接着选择“磁盘编辑器Diskedit”,成功运行后选“对象Object”,选“分区表”后将硬盘的起始扇区从0面0柱1扇区改为0面1柱1扇区。另外需要说的就是,改动数值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后存盘后退出重启电脑,用Format命令格式化硬盘即可正常使用了。
  


  
  硬盘控制器
  
  硬盘控制器是硬盘及其他具有相同接口规范的外部设备(如CD-ROM驱动器)的管理者,由它来完成驱动器与内存之间的命令及数据传输。硬盘控制器发生故障或连接不正确将会导致硬盘无法正常工作。

  
  CMOS中的硬盘信息
  
  在计算机的CMOS中也存储了硬盘的信息,主要有硬盘类型、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每道扇区数、寻址方式等内容,对硬盘参数加以说明,以便计算机正确访问硬盘。

  
  当CMOS因故掉电或发生错误时(启动时一般会提示“CMOS Checksum Error”或类似信息),硬盘设置可能会丢失或错误,硬盘访问也就无法正确进行。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重新设置硬盘参数,如果事先已记下硬盘参数或者有某些防病毒软件事先备份的CMOS信息,只需手工恢复即可;否则也可使用BIOS设置(Setup)中的“自动检测硬盘类型”(HD Type Auto Detection)的功能,一般也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硬盘修复专题(第四讲)

  软故障的排除

  硬盘的软故障即非物理性故障,比如主引导记录、分区表、启动文件等被破坏而导致系统无法启动,硬盘被病毒感染造成无法运行,以及非法操作、维护不当等。


  主引导记录损坏:

  由于病毒的破坏或操作上的失误,使硬盘主引导记录损坏,硬盘将无法启动。开机后系统提示“Disk boot failure , Insert system disk and press enter”,告诉您找不到启动分区硬盘或者硬盘上没有启动文件,请插入启动盘后按“回车”键。如果BIOS 中的硬盘设置正确,而且可以从软盘或光盘启动后能找到您的硬盘,那么您的机器不过是因为 Windows 启动文件或硬盘的主引导扇区被破坏罢了。
  
  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是硬盘中的最为敏感的一个部件,其中的主引导程序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
  
  修复此故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带参数/mbr运行(即执行“FDISK/MBR”命令),直接覆盖(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fdisk.exe之中包含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的代码区。由于从DOS时代直到目前的Windows系统,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所以只要找到一种DOS引导盘启动系统并运行此程序即可修复。
  
  在硬盘主引导扇区中还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后的两个字节:55AA,此为扇区的有效标志。当从硬盘、软盘或光区启动时,将检测这两个字节,如果存在则认为有硬盘存在,否则将不承认硬盘。

  
  ★Fixmbr★
  
  Fixmbr是一个DOS下的应用小工具,只有12KB,专门用于重新构造主引导扇区。直接运行Fixmbr,它将检查MBR结构,如果发现系统不正常则会出现是否进行修复的提示。如果回答“Yes”,它将搜索分区。当搜索到相应的分区以后,系统会提示是否修改MBR,回答“Yes”则开始自动修复。如果这时出现死机现象,请将BIOS中的防病毒功能禁止后再做。缺省的状态下将搜索所有已经存在的硬盘,并完成以上操作。如果完成的结果不对,可以用“/Z”参数将结果清空后重新启动,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执行“FIXMBR /?”可得到FIXMBR的帮助信息如下:
  
  Usage:FIXMBR[DriveNo][/A][/D][/P][/Z][/H]
  
  DriveNoHarddiskscope0-3,defaultisalldrive.(指硬盘号,0表示第一个硬盘)
  
  /AActiveDOSpartition.(激活基本DOS分区)
  
  /PDisplaypartition.(显示DOS分区的结构)
  
  /DDisplayMBR.(显示主引导记录内容)
  
  /ZZeroMBR.(将主引导记录填零)
  
  /HThismessage.(本帮助信息)
  
  Fixmbr的下载地址:http://gwbnsh.pchome.net/utility/antivirus/av98/Fixmbr.exe


  硬盘被“逻辑锁”锁定:

  “硬盘逻辑锁”是一种很常见的恶作剧手段。中了逻辑锁之后,无论使用什么设备都不能正常引导系统,甚至是软盘、光驱、挂双硬盘都一样没有任何作用。

  
  “逻辑锁”的上锁原理:计算机在引导DOS系统时将会搜索所有逻辑盘的顺序,当DOS被引导时,首先要去找主引导扇区的分区表信息,然后查找各扩展分区的逻辑盘。“逻辑锁”修改了正常的主引导分区记录,将扩展分区的第一个逻辑盘指向自己,使得DOS在启动时查找到第一个逻辑盘后,查找下个逻辑盘总是找到自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死循环。

  
  给“逻辑锁”解锁比较容易的方法是“热拔插”硬盘电源。就是在当系统启动时,先不给被锁的硬盘加电,启动完成后再给硬盘“热插”上电源线,这样系统就可以正常控制硬盘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方法,为了降低危险程度,碰到“逻辑锁”后,大家最好依照下面两种比较简单和安全的方法处理。

  
  ★UltraEdit★
  
  首先准备一张启动盘,然后在其他正常的机器上使用二进制编辑工具(推荐UltraEdit)修改软盘上的IO.SYS文件(修改前记住先将该文件的属性改为正常),具体是在这个文件里面搜索第一个“55AA”字符串,找到以后修改为任何其他数值即可。用这张修改过的系统软盘你就可以顺利地带着被锁的硬盘启动了。不过这时由于该硬盘正常的分区表已经被破坏,你无法用“Fdisk”来删除和修改分区,但是此时可以用下面介绍的关于分区表恢复的方法来处理。

  
  UltraEdit V9.00b汉化版的下载地址:http://js.skycn.net/down/cuedit900b_2.exe
  最新版本:UltraEdit V9.0c简繁体第二版
  
  ★DM★
  
  因为DM是不依赖于主板BIOS来识别硬盘的硬盘工具,就算在主板BIOS中将硬盘设为“NONE”,DM也可识别硬盘并进行分区和格式化等操作,所以我们也可以利用DM软件为硬盘解锁。

  首先将DM拷到一张系统盘上,接上被锁硬盘后开机,按“Del”键进入BIOS设置,将所有IDE接口设为“NONE”并保存后退出,然后用软盘启动系统,系统即可“带锁”启动,因为此时系统根本就等于没有硬盘。启动后运行DM,你会发现DM可以识别出硬盘,选中该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硬盘上的数据保不住了^_^。

  
  DM万用版的下载地址:http://gwbnsh.pchome.net/system/harddisk/dm956cy.rar

  分区表遭到破坏:

  分区表错误是硬盘最严重的错误之一,分区表数据的损坏将造成该分区的混乱或丢失,一般无法进行手工恢复,惟一的方法是用备份的分区表数据重新写回,或者从其他的相同类型的并且分区状况相同的硬盘上获取分区表数据,否则将导致其他的数据永久的丢失,然而以下这些工具将帮助我们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KV3000★
  
  在KV3000的主菜单上,按下“F10”键,就可对系统的有关参数和硬盘分区表快速测试,如果硬盘分区表不正常,KV3000会先将坏分区表保存到软盘上以防不测,再自动重建硬盘分区表,使硬盘起死回生。但如果硬盘只有一个分区,而且文件分配表(FAT表)、文件目录表(ROOT表)严重损坏,数据已经都没有了。那么,用这个功能即使恢复了C盘分区表,数据也不能恢复。这时需要配合其他的硬盘修复工具来恢复数据。如果硬盘还有D、E……等几个分区,一般情况下,KV3000能找回后面没有被破坏掉的分区,重建一个新的硬盘分区表,然后,再用DOS系统软盘引导机器后,就可进入硬盘后面几个分区,将数据导出后,再将硬盘重新分区、格式化。

  
  ★Disk Genius★
  
  Disk Genius,全中文经典硬盘分区表维护软件,采用纯中文图形界面,支持鼠标操作。作为一款硬盘分区管理工具,它不仅有建立分区、删除分区、激活分区等功能,而且还具有其他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提供更灵活的分区操作,支持分区参数编辑;
  
  (2)提供强大的分区表重建功能,迅速修复损坏了的分区表;
  
  (3)支持FAT/FAT32分区的快速格式化;
  
  (4)在不破坏数据的情况下直接调整FAT/FAT32分区的大小;
  
  (5)自动重建被破坏的硬盘主引导记录;
  
  (6)为防止误操作,对于简单的分区动作,在存盘之前仅更改内存缓冲区,不影响硬盘分区表;
  
  (7)能查看硬盘任意扇区,并可保存到文件;
  
  (8)可隐藏FAT/FAT32及NTFS分区;
  
  (9)可备份包括逻辑分区表及各分区引导记录在内的所有硬盘分区信息;
  
  (10)提供扫描硬盘坏区功能,报告损坏的柱面。
  
  Disk Genius的最过人之处就在于它的硬盘分区表恢复功能,主要用于当硬盘分区表被破坏时,通过未被破坏的分区引导记录信息重新建立分区表。进入“工具”菜单,选择“重建分区表”进行硬盘分区,这时系统会给出“自动方式或交互方式”,一般情况下选择“自动方式”,而交互方式对发现的每一个分区都给出提示,由用户选择是否保留。只要硬盘没有被格式化,一般是可以恢复硬盘的分区表的,修复后必需存盘退出,重新启动系统即可正常。

  
  Disk Genius的下载地址:
  http://down1.tyfo.com/down/soft/ ... ile/DGen20b0219.zip。

  压轴套餐:

  ★三茗硬盘医生★
  
  三茗硬盘医生是一款全免费中文国产硬盘事后修复工具,大小只有十几KB,支持非标准硬盘参数的硬盘,比Disk Genius功能还要强大。它能帮助我们修复主引导记录、系统引导记录、FAT分区表等系统区数据,使受到意外破坏而无法访问的硬盘起死回生,此外还具有系统区数据的备份和查看、硬盘分析等功能。
  
  三茗硬盘医生主界面,其中:
  
  “分析硬盘”帮您分析硬盘的系统区是否正确,并显示分析结果;
  
  “修理硬盘”帮您修复硬盘系统区不正确的部分;
  
  “工具箱”为您提供一些实用小工具,如主引导区备份、系统引导区备份、恢复主引导区等;
  
  “使用说明”给您介绍本软件的详细使用方法。
  
  三茗硬盘医生的下载地址:http://www.saming.com/tools/hdd21.com
  
  ★金山毒霸硬盘修复程序★
  
  金山毒霸硬盘修复程序(Kavfix)也是一款全免费的国产硬盘修复工具,由金山公司出品,用来修复被病毒破坏的硬盘,支持FAT32格式的硬盘分区。

  
  (1)用干净的DOS系统盘启动机器,用Format a:/s命令格式化一张系统盘,再将KavFix.exe复制到该软盘上,然后用该系统盘启动机器。
  
  (2)运行Kavfix,菜单项如图2所示,其中文含义如下:
  
  “0. Fast Fix HardDisk”:快速修复硬盘,快速搜索硬盘上的冗余信息,恢复被CIH破坏的硬盘,速度极快。
  
  “1. Normal Fix HardDisk”:修复硬盘,当快速搜索找不到硬盘上的所需信息时用此项将扩大搜索范围,速度比0号功能慢。
  
  “2. Backup Process Sectors”:备份将被修复的扇区,以备修复失败时恢复。
  
  “3. Restore Process Sectors”:恢复备份,恢复第一次修复前做的备份可将硬盘恢复到初始状态。
  
  “4. Backup MBR Sector”:备份主引导记录扇区,将主引导记录扇区备份到磁盘。
  
  “5. Restore MBR Sector”:恢复备份的主引导记录,从磁盘回复备份的主引导记录扇区。
  
  “6. Display Hard Disk Partition Table”:显示硬盘分区信息,显示硬盘分区表的信息。
  
  “7. Destory Hard Disk MBR”:清除主引导记录扇区标志,当修复失败时,请选择此项再重新修复。
  
  “Q. Quit”:退出Kavfix

  (3)选择“0”修复硬盘,提示选择物理硬盘:
  
  Please input harddisk(0,1,2,…):
  
  请输入待修硬盘盘号(从0开始)
  
  Do you want to backup MBR for undo ??Y/N???t
  
  提示备份主引导区数据用于修复失败后恢复,请按“Y”确认,按“N”取消。
  
  DO NOT BACKUP FILE IN DISK
  
  WHICH NEED TO BE FIXED!
  
  Please input MBR Backup file name:
  
  不要把备份数据备份到您正在修理的硬盘上!否则将无法恢复!
  
  提示输入备份文件名:
  
  (输入备份文件名后回车。注意:将备份文件存放在正在修理的硬盘上有可能造成在修复失败时无法正确识别硬盘从而找不到备份文件,使恢复无法进行。)

  
  至此,Kavfix将自动修复您的硬盘的分区表,并提示是否重建C盘:
  
  Do you want to Rebuild the C Drive(Y/N)?
  
  如您要重建C盘,请按“Y”确认,按“N”取消。
  
  Do you want to backup sector for undo (Y/N)?
  
  提示备份修复时将被修改的数据,用于修复失败后恢复,请按“Y”确认,按“N”取消(由于备份数据量较大,请换一张空的软盘用来备份数据)。

  
  (4)Do you want to write Rebuild Partition Table to MBR(Y/N)?
  
  修复后Kavfix将问您是否将已修好的数据写入硬盘的主引导区,请按“Y”确认。
  
  至此Kavfix已经修复了您的硬盘,请按 “Q” 键退出,重新启动机器,就可以找回您的硬盘和数据了。
  
  如果Kavfix修复失败,可用3号功能将硬盘恢复到修复前的状态,可以重新手工修复。
一、硬盘出现坏道的先兆
  硬盘坏道分为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两种,前者为软坏道,通常为软件操作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可用软件修复;后者为真正的物理性坏道,它表明你的硬盘磁道上产生了物理损伤,只能通过更改硬

盘分区或扇区的使用情况来解决。出现下列情况也许你的硬盘有坏道了:
  首先,你在打开、运行或拷贝某个文件时硬盘出现操作速度变慢,且有可能长时间操作还不成功或表现为长时间死“啃”某一区域或同时出现硬盘读盘异响,或干脆Windows系统提示“无法读取或写入该文件”,这些都可表明你的硬盘某部分出现了坏道。
  其次,每次开机时,Scandisk磁盘程序自动运行,肯定表明你的硬盘上有需要修复的重要错误,比如坏道。你在运行该程序时如不能顺利通过,表明硬盘肯定有坏道。当然,扫描虽然也可通过,但出现红色的“B”标记,表明其也有坏道。
  第三,电脑启动时硬盘无法引导,用软盘或光盘启动后可看见硬盘盘符但无法对该区进行操作或操作有误或干脆就看不见盘符,都表明硬盘上可能出现了坏道。具体表现如开机自检过程中,屏幕提示“Harddiskdrive failure”“Hard drivecontrollerfailure”或类似信息,则可以判断为硬盘驱动器或硬盘控制器硬件故障;读写硬盘时提示“Sectornotfound”或“General error in readingdriveC”等类似错误信息,则表明硬盘磁道出现了物理损伤。
  最后,电脑在正常运行中出现死机或“该文件损坏”等问题,也可能和硬盘坏道有关。
二、硬盘坏道的维修
  Scandisk磁盘扫描程序是解决硬盘逻辑坏道最常用的工具,而我们常见的Format命令不能对任何硬盘坏道起到修补作用,这点大家需明白。如果硬盘出现了坏道,我们可在Windows系统环境下,在“我的电脑”中选中要处理的硬盘盘符,选择其“属性”,在出现的“工具”按钮中选择“查错状态”,点击“开始检查”,再在“扫描类型”中选“全面检查”,并将“自动修复错误”打上“勾”,然后“开始”既可,它将对硬盘盘面做完全扫描处理,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坏簇做自动修正。其次,在DOS状态下,硬盘有坏道,计算机在启动时一般会自动运行Scandisk进行扫描,并将坏簇以黑底红字的“B”(bad)标出。当然,如果系统在启动时不进行磁盘扫描或已不能进入Windows系统,我们也可用软盘或光盘启动盘启动电脑后,在相应的盘符下,如“A:”下运行Scandisk*:(注:*为要扫描的硬盘盘符),回车后来对相应需要扫描修复的硬盘分区进行修理。

  其它的如诺顿工具箱中的NDD“磁盘医生”及Pctools等相关工具对硬盘进行扫描也是修复硬盘坏道的最常用的方法,其用法很简单,许多报刊上也有介绍,大家可找来试用一下。
  如果硬盘上出现了无法修复的坏簇或物理坏道,大家可用一些磁盘软件将这些坏道单独分为一个区并隐藏起来,这样可令你的硬盘延长使用寿命。
  方法一:如一块4.3G硬盘在2G处有严重的物理坏道,用Format格式化进行不下去,Scandisk或NDD检测也通不过,但能正常分区。找来一款分区格式化软件SmartFdisk,用启动盘启动电脑后,进入盘符A:,运行该软件的执行文件SFdisk.EXE;然后删掉(DEL)原有分区,算出坏道在硬盘上的所在位置。如本例中,先建立1990M的基本分区,快速格式化后并激活它,然后再把坏道处分出约50M的逻辑分区,再将所剩的硬盘空间作为一个逻辑区后用快速格式化功能将其快速格式化;最后再将那个约50M的坏道所在的区删除(DEL)掉就是了。然后重启,一个有严重物理坏道的硬盘就很快被修好了,以后磁头再也不会去读那些被删除了的坏道区了。
  方法二: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Fdisk分区。例如一块1G的硬盘,在格式化到10%时不能顺利通过,这时按Ctrl+Break强行终止,运行Fdisk建立一个90M的DOS分区为C盘,然后再建立一个20M逻辑盘D,再将余下的800余M建立一个逻辑盘E。退出Fdisk再运行FormatE:,如果格到10%时又遇到阻碍,这时用Fdisk再建立一个88M的E盘、10M的F盘,余下的790M作为G盘。继续重复上面的操作,直到完成。然后,运行Fdisk将10M的D、F盘删除,这时余下的就是没有坏道的好盘了。
  方法三:同理,用PartitionMagic、DiskManager等磁盘软件也可完成这样的工作。如PartitionMagic分区软件,先用PartitionMagic4中的“check”命令或Windows中的磁盘扫描程序来扫描磁盘,算出坏簇在硬盘上的位置,然后在Operations菜单下选择“Advanced/badSectorRetest”;把坏簇所在硬盘分成多个区后,再把坏簇所在的分区隐藏,以免在Windows中误操作,这个功能是通过HidePartition菜单项来实现的。这样也能保证有严重坏道的硬盘的正常使用,并免除系统频繁地去读写坏道从而扩展坏道的面积。
  系统显示“TRACK 0BAD,DISKUNUSABLE”,意思为“零磁道损坏,硬盘无法使用”或用磁盘扫描程序扫描其它硬盘时其0扇区出现红色“B”。硬盘0扇区损坏,是大家比较头痛的故障,一般人往往将出现这样故障的硬盘作报废处理。其实合理运用一些磁盘软件,把报废的0扇区屏蔽掉,而用1扇区取而代之就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样的软件如Pctools9.0和NU8等。
  方法一:我们就先以Pctools9.0为例来作说明。一块2.1G硬盘出现上述故障,用盘启动电脑后,运行Pctools9.0目录下的DE.EXE文件。接着选主菜单Select中的Drive,进去后在Drivetype项选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按Tab键切换到Drives项,选中harddisk,然后OK回车后回到主菜单。打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ionTable,选中进入后出现硬盘分区表信息。该硬盘有两个分区,找到C区,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1分区的BeginningCylinder的0改成1就可以了,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电脑后按Del键进入COMS设置,运行“IDEAUTODETECT”,可以看到CYLS由782变成781。保存退出后重新分区格式化该硬盘,使其起死回生。
  方法二:诺顿NU8.0也较好用。例如一块1.28G硬盘出现0磁道损坏故障,进入NU8工具包目录,运行其主程序NORTON.EXE,然后可先选“补救盘”RESCUE选项对该硬盘的引导区、分区表等信息进行备份。接着选择“磁盘编辑器DISKEDIT”,成功运行后选“对象T”,选“分区表”后可见本硬盘的参数如下:面SIDE为0-63,簇CYLINDER为0-255,扇区SECTOR为1-63,其主引导记录和分区表信息就应该在0面0柱1扇区。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把其C盘的起始扇区从0面0柱1扇区改为0面1柱1扇区,移动光标手工修改即可。另外需要说的就是,改动数值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后存盘后退出重启电脑,用Format命令格式化硬盘即可正常使用了。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修好后的硬盘一定不要再用DOS下的Fdisk等分区工具对其进行重新分区操作,以免其又改变硬盘的起始柱面。
  如果以上各招都不见效,那么就得使用主板自带的硬盘低格程序或硬盘厂家随盘赠送的低格程序如DM、LFormat等对硬盘全盘进行低级格式化处理了,它可对硬盘的一些坏道进行重新整理排除。
  三、如何正确使用才能减少坏道的发生
  上面说了那么多,都有点亡羊补牢之嫌,而正确使用好硬盘才是减少硬盘坏道发生、提高硬盘使用寿命的最好方法。
  1.硬盘在工作时不能突然关机
  当硬盘开始工作时,一般都处于高速旋转之中,如果我们中途突然关闭电源,可能会导致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因此要避免突然关机。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在其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读写结束后方可关闭计算机的电源开关。
  2.防止灰尘进入
  灰尘对硬盘的损害是非常大的,这是因为在灰尘严重的环境下,硬盘很容易吸引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使其长期积累在硬盘的内部电路元器件上,会影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散发,使得电路元器件的温度上升,产生漏电或烧坏元件。另外灰尘也可能吸收水分,腐蚀硬盘内部的电子线路,造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所以灰尘体积虽小,但对硬盘的危害不可低估。因此必须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空气中的潮湿度和含尘量。切记:一般计算机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否则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硬盘内,在磁头进行读、写操作时划伤盘片或磁头。
  3.要防止温度过高
  温度对硬盘的寿命也是有影响的。硬盘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热量,使用中存在散热问题。温度以20~25℃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温度还会造成硬盘电路元器件失灵,磁介质也会因热胀效应而造成记录错误。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分会被凝结在集成电路元器件上,造成短路;
  湿度过高时,电子元器件表面可能会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以致接触不良,甚至短路,还会使磁介质的磁力发生变化,造成数据的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容易积累大量的因机器转动而产生的静电荷,从而烧坏CMOS电路,吸附灰尘而损坏磁头、划伤磁盘片。机房内的湿度以45~65%为宜。注意使空气保持干燥或经常给系统加电,靠自身发热将机内水汽蒸发掉。另外,尽量不要使硬盘靠近强磁场,如音箱、喇叭、电机、电台、手机等,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4.要定期整理硬盘上的信息
  在硬盘中,频繁地建立、删除文件会产生许多碎片,碎片积累多了,日后在访问某个文件时,硬盘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不但访问效率下降,而且还有可能损坏磁道。为此,我们应该经常使用Windows9x系统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硬盘进行整理,整理完后最好再使用硬盘修复程序来修补那些有问题的磁道。
为什么频繁读写会损坏硬盘呢?
磁头寿命是有限的,频繁的读写会加快磁头臂及磁头电机的磨损,频繁的读写磁盘某个区域更会使该区温度升高,将影响该区磁介质的稳定性还会导至读写错误,高温还会使该区因热膨涨而使磁头和碟面更近了(正常情况下磁头和碟面只有几个微米,更近还得了?),而且也会影响薄膜式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还会造成硬盘电路元件失灵。
任务繁多也会导至IDE硬盘过早损坏,由于IDE硬盘自身的不足,,过多任务请求是会使寻道失败率上升导至磁头频繁复位(复位就是磁头回复到 0
磁道,以便重新寻道)加速磁头臂及磁头电机磨损。

我先说一下现代硬盘的工作原理
现在的硬盘,无论是IDE还是SCSI,采用的都是"温彻思特“技术,都有以下特点:1。磁头,盘片及运动机构密封。2。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表面平整光滑。3。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4。磁头对盘片接触式启停,但工作时呈飞行状态不与盘片直接接触。
盘片:硬盘盘片是将磁粉附着在铝合金(新材料也有用玻璃)圆盘片的表面上.这些磁粉被划分成称为磁道的若干个同心圆,在每个同心圆的磁道上就好像有无数的任意排列的小磁铁,它们分别代表着0和1的状态。当这些小磁铁受到来自磁头的磁力影响时,其排列的方向会随之改变。利用磁头的磁力控制指定的一些小磁铁方向,使每个小磁铁都可以用来储存信息。
盘体:硬盘的盘体由多个盘片组成,这些盘片重叠在一起放在一个密封的盒中,它们在主轴电机的带动下以很高的速度旋转,其每分钟转速达3600,4500,5400,7200甚至以上。
磁头:硬盘的磁头用来读取或者修改盘片上磁性物质的状态,一般说来,每一个磁面都会有一个磁头,从最上面开始,从0开始编号。磁头在停止工作时,与磁盘是接触的,但是在工作时呈飞行状态。磁头采取在盘片的着陆区接触式启停的方式,着陆区不存放任何数据,磁头在此区域启停,不存在损伤任何数据的问题。读取数据时,盘片高速旋转,由于对磁头运动采取了精巧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此时磁头处于离盘面数据区0.2---0.5微米高度的”飞行状态“。既不与盘面接触造成磨损,又能可靠的读取数据。
电机:硬盘内的电机都为无刷电机,在高速轴承支撑下机械磨损很小,可以长时间连续工作。高速旋转的盘体产生了明显的陀螺效应,所以工作中的硬盘不宜运动,否则将加重轴承的工作负荷。硬盘磁头的寻道饲服电机多采用音圈式旋转或者直线运动步进电机,在饲服跟踪的调节下精确地跟踪盘片的磁道,所以在硬盘工作时不要有冲击碰撞,搬动时要小心轻放。


原理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吧?
首先,磁头和数据区是不会有接触的,所以不存在磨损的问题。
其次,一开机硬盘就处于旋转状态,主轴电机的旋转可以达到4500或者7200转每分钟,这和你是否使用FLASHGET或者ED都没有关系,只要一通电,它们就在转.它们的磨损也和软件无关。
再次,寻道电机控制下的磁头的运动,是左右来回移动的,而且幅度很小,从盘片的最内层(着陆区)启动,慢慢移动到最外层,再慢慢移动回来,一个磁道再到另一个磁道来寻找数据。不会有什么大规模跳跃的(又不是青蛙)。所以它的磨损也是可以忽略不记的。
那么,热量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是主轴电机和寻道饲服电机的旋转,硬盘的温度主要是因为这个。
其次,高速旋转的盘体和空气之间的摩擦。这个也是主要因素。
而硬盘的读写???
很遗憾,它的发热量可以忽略不记!!!!!!!!!!
硬盘的读操作,是盘片上磁场的变化影响到磁头的电阻值,这个过程中盘片不会发热,磁头倒是因为电流发生变化,所以会有一点热量产生。写操作呢?正好反过来,通过磁头的电流强度不断发生变化,影响到盘片上的磁场,这一过程因为用到电磁感应,所以磁头发热量较大。但是盘片本身是不会发热的,因为盘片上的永磁体是冷性的,不会因为磁场变化而发热。
但是总的来说,磁头的发热量和前面两个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了。
热量是可以辐射传导的,那么高热量对盘片上的永磁体会不会有伤害呢?其实伤害是很小的,永磁体消磁的温度,远远高于硬盘正常情况下产生的温度。当然,要是你的机箱散热不好,那可就怪不了别人了。
我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某人的几个错误:
一。高温是影响到磁头的电阻感应灵敏度,所以才会产生读写错误,和永磁体没有关系。
二。所谓的热膨胀,不会拉近盘体和磁头的距离,因为磁头的飞行是空气动力学原理,在正常情况下始终和盘片保持一定距离。当然要是你大力打击硬盘,那么这个震动。。。。。
三。所谓寻道是指硬盘从初使位置移动到指定磁道。所谓的复位动作,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因为磁道的物理位置是存放在CMOS里面,硬盘并不需要移动回0磁道再重新出发。只要磁头一启动,所谓的复位动作就完成了,除非你重新启动电脑,不然复位动作就不会再发生。
四。IDE硬盘和SCSI硬盘的盘体结构是差不多的。只是SCSI硬盘的接口带宽比同时代的IDE硬盘要大,而且往往SCSI卡往往都会有一个类似CPU的东西来减缓主CPU的占用率。仅此而已,所以希捷才会把它的SCSI硬盘的技术用在IDE硬盘上。
五。硬盘的读写是以柱面的扇区为单位的。柱面也就是整个盘体中所有磁面的半径相同的同心磁道,而把每个磁道划分为若干个区就是所谓的扇区了。硬盘的写操作,是先写满一个扇区,再写同一柱面的下一个扇区的,在一个柱面完全写满前,磁头是不会移动到别的磁道上的。所以文件在硬盘上的存储,并不是像一般人的认为,是连续存放在一起的(从使用者来看是一起,但是从操作系统底层来看,其存放不是连续的)。所以FLASHGET或者ED开了再多的线程,磁头的寻道一般都不会比你一边玩游戏一边听歌大。当然,这种情况只是单纯的下载或者上传而已,但是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启动其它需要读写硬盘的软件?可能很多人都喜欢一边下载一边玩游戏或者听歌吧?更不用说WINDOWS本身就需要频繁读写虚拟内存文件了。所以,用FG下载也好,ED也好,对硬盘的折磨和平时相比不会太厉害的。
六。再说说FLASHGET为什么开太多线程会不好和ED为什么硬盘读写频繁。首先,线程一多,cpu的占用率就高,换页动作也就频繁,从而虚拟内存读写频繁,至于为什么,学过操作系统原理的应该都知道,我这里就不说了。ED呢?同时从几个人那里下载一个文件,还有几个人同时在下载你的文件,这和FG开多线程是类似的。所以硬盘灯猛闪。但是,现在的硬盘是有缓存的,数据不是马上就写到硬盘上,而是先存放在缓存里面,,然后到一定量了再一次性写入硬盘。在FG里面再怎么设置都好,其实是先写到缓存里面的。但是这个过程也是需要CPU干预的,所以设置时间太短,CPU占用率也高,所以硬盘灯也还是猛闪的,因为虚拟文件在读写。
七。硬盘读写频繁,磁头臂在寻道伺服电机的驱动下移动频繁,但是对机械来说这点耗损虽有,其实不大。除非你的硬盘本身就有机械故障比如力臂变形之类的(水货最常见的故障)。真正耗损在于磁头,不断变化的电流会造成它的老化,但是和它的寿命相比。。。。。应该也是在合理范围内的。除非因为震动,磁头撞击到了盘体。
八。受高温影响的最严重的是机械的电路,特别是硬盘外面的那块电路板,上面的集成块在高温下会加速老化的。所以IBM的某款玻璃硬盘,虽然有坏道,但是一用某个软件,马上就不见了。再严重点的,换块线路板,也就正常了。就是这个原因.





总之,硬盘会因为环境不好和保养不当而影响寿命,但是这绝对不是软件的错。
FLASHGET也好,ED也好,FTP也好,它们虽然对硬盘的读写频繁,但是还不至于比你一般玩游戏一般听歌对硬盘伤害大.说得更加明白的话,它们对硬盘的所谓耗损,其实可以忽略不记.不要因为看见硬盘灯猛闪,就在那里瞎担心.不然那些提供WEB服务和FTP服务的服务器,它们的硬盘读写之大,可绝非平常玩游戏,下软件的硬盘可比的。
硬盘有一个参数叫做连续无故障时间。它是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小时,英文简写是MTBF。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时。具体情况可以看硬盘厂商的参数说明。这个连续无故障时间,大家可以自己除一下,看看是多少年。然后大家自己想想,自己的硬盘平时连续工作最久是多长时间。
目前我使用的机器,已经连续开机1年了,除了中途有几次关机十几分钟来清理灰尘外,从来没有停过(使用金转6代40G)。另外还有三台使用SCSI硬盘的服务器,是连续两年没有停过了,硬盘的发热量绝非平常IDE硬盘可比(1万转的硬盘啊)。


最后补充一下若干点:
一。硬盘最好不要买水货或者返修货。水货在运输过程中是非常不安全的,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无损伤,但是有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而对机械体造成损伤。返修货就更加不用说了。老实说,那些埋怨硬盘容易损坏的人,你们应该自己先看看,自己的硬盘是否就是这些货色。
二。硬盘的工作环境是需要整洁的,特别是注意不要在频繁断电和灰尘很多的环境下使用硬盘。机箱要每隔一两个月清理一下灰尘。
三。硬盘的机械最怕震动和高温。所以环境要好,特别是机箱要牢固,以免共震太大。电脑桌也不要摇摇晃晃的。
四。要经常整理硬盘碎片。这里有一个大多数人的误解,一般人都以为硬盘碎片会加大硬盘耗损,其实不是这样的。硬盘碎片的增多本身只是会让硬盘读写所花时间比碎片少的时候多而已,对硬盘的耗损是可以忽略的(我在这里只说一个事实,目前网络上的服务器,它们用得最多的操作系统是UNIX,但是在UNIX下面是没有磁盘碎片整理软件的。就连微软的NT4,本身也是没有的)。不过,因为磁头频繁的移动,造成读写时间的加大,所以CPU的换页动作也就频繁了,而造成虚拟文件(在这里其实准确的说法是换页文件)读写频繁,从而加重硬盘磁头寻道的负荷。这才是硬盘碎片的坏处。
五。在硬盘读写时尽量避免忽然断电,冷启动和做其他加重CPU负荷的事情(比如在玩游戏时听歌,或者在下载时玩大型3D游戏),这些对硬盘的伤害比一般人想象中还要大。原因我就不说了,打字太累。

总之,只要平常注意使用硬盘,硬盘是不会那么快就和我们说BYEBYE的。当然,如果是硬盘本身的质量就不行,那我就无话可说了。最近一段时间的硬盘市场可谓惊喜不断,高端硬盘的价格一泻千里,在几个月前还是主流的80GB硬盘目前已经降价到430元以内的档次,对于即将成为主流的160GB硬盘价格也在600元左右了,这对于我们消费者恐怕是最开心的事情。面对这样的价格诱惑,很多朋友们一定有了扩容的想法吧?

  但是在市场中的硬盘牌子虽然不像板卡类产品那样多如牛毛,但就这几个牌子的硬盘也够让我们伤透脑筋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关于硬盘选购方面的问题。

  在谈到硬盘的选购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熟悉一下目前硬盘发展的状况和一些基本的硬盘知识。两年前,我们听到了令所有人都震惊的消息,那就是蓝色巨人IBM退出了硬盘领域,这绝对是硬盘领域的很大损失,回顾硬盘发展历史上很多的突破性技术都是由IBM研发出来的,可以说IBM和昆腾是对硬盘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厂商,但是现在都已经面目全非了,昆腾在已被Maxtor收购,而IBM退出了硬盘领域,他的硬盘部门也被日立收购,但是我们相信IBM的硬盘部门还会为硬盘的技术发展做出很多贡献的。更为令人惊讶的是,上星期希捷也正式宣布收购Maxtor。

  我们在选购硬盘的时候,考虑的基本因素无非是以下几点:接口、容量、速度、稳定性、缓存、售后服务,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1、对于接口的选择,我们通常使用的都是IDE接口的硬盘,新装机的用户则更多的使用SATA接口,另一种规格就是SCSI硬盘,尽管SCSI硬盘有很多IDE硬盘无法相比的优势,但是他的生产成本导致SCSI硬盘的价格一直很昂贵,所以根本无法适合普通用户的使用。现在还有一种即将成型的接口规格,那就是Intel提出的Serial ATA,但是Serial ATA真正要流行起来至少还需要1年多的时间。

  2、容量方面,我们就不用多说了,现在市场中硬盘的最大容量已经达到了500GB,这真是个相当诱人的容量,一年前我们还在为了买一个250GB的硬盘而苦苦攒钱呢,而现在硬盘的容量已经提升到了500GB之多!尽管容量提升的很多,但是价格却还是能让人接受的。从购买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是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尽量选择大容量的硬盘,不要听信那种80GB足够、160GB足够之类的话,当初win98一个操作系统加上安装的很多软件也就才7/800MB而已,但是现在一个Win XP就要快1.5GB的样子,再加上一些常用软件,基本上快4GB了;以前的游戏也只有百十来MB就算不小了,但是现在的游戏动辄就要7、8个CD,所以我们无法想象以后的操作系统和游戏会有多大的容量,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越来越大。所以买硬盘也不用迟疑,容量越大越好。不过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尽量购买单碟容量大的硬盘,单碟容量大的硬盘性能比单碟容量小的硬盘高。

  3、至于速度方面,我们是得好好考虑一下的,因为即使是容量相同的硬盘,7200转和5400转会相差100多元不等。从性能上看,7200转比5400转有了不小的提升,所以7200转的硬盘更适合电脑发烧友、3D游戏爱好者、专业作图和进行音频视频处理工作的人使用,而5400转硬盘则比较适合于笔记本电脑。

  4、强大的稳定性是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系统所具有的,但是如果我们买了一个容量大、速度快的硬盘,但是偏偏稳定性不好,那将是多么悲惨的事情,所以我们在选购硬盘的时候要保证一个原则,那就是淘汰的东西不买、最新的东西也尽量不买,原因很简单,淘汰的东西肯定是容量小而且技术落后,所以买了以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感觉到落伍的尴尬;而太新的产品价格贵且先不说,主要是新产品才用的新技术并不是很成熟完善,所以难免会出现缺陷的。  

  5、缓存方面其实可说的不多,因为现在的硬盘决大多数都是2MB的缓存,只有大部分SATA硬盘采用了8MB的缓存。大容量缓存可以很明显的提高硬盘性能,只不过在目前阶段价格还是有些偏贵,不过大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资金状况来选购。

  6、质保,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人买东西都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比较贵的东西。硬盘工作的时候总是在不停的高速运转,而且硬盘其实是很脆弱的东西,没有人希望自己所有重要的数据轻易的灰飞烟灭。在国内,对于硬盘的售后服务和质量保障这方面各个厂商做的还都不错,尤其是各品牌的盒装还为消费者提供三年或五年的质量保证,但是切记一点:千万不要买水货硬盘。

  在大概了解了选购硬盘应该注意的一些主要事项之后,我们就是要挑选品牌了。目前市场中流行的硬盘主要有日立、Maxtor(迈拓)、Seagate(希捷)、WD(西部数据)以及很少能见到的三星和富士通的硬盘。   

  日立硬盘前身就是IBM硬盘,一直有着很好的口碑和不少的用户群,性能方面在同类产品中表现突出。

  Maxtor自从吞并了昆腾硬盘以后,胃口越来越大,开始与行业的龙头希捷抗衡,推出了采用自己的金钻9/10代硬盘,这个硬盘上显然带有很多昆腾硬盘的影子,虽然这不是个很出色的技术,但是他既然能存活下来就说明他还是有足够的实力占领一部分市场份额。不过Maxtor硬盘最大的劣势就是价格太贵,这显然削弱了它的竞争力。不过Maxtor硬盘的售后服务和质量保证承诺在所有的硬盘品牌中应该是最好的。

  希捷硬盘历来是硬盘领域的老大,市场占有率一向最高,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物美价廉。目前希捷主流的酷鱼7代硬盘也是7200转单碟80GB的产品,但是酷鱼9代硬盘却是第一个采用单跌160GB的硬盘。以往希捷硬盘给我们的印象除了噪音大就是发热量高,但是酷鱼9代硬盘彻底改变了这个面貌,而且依然保持着价格优势,所以也是个很好得选择对象。在低端方面,希捷的7200.7系列硬盘也在市场中有着非常好的表现。   

  WD的硬盘在推出BB/JB系列之前的几年里,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论是性能、质量还是价格都不是很让人满意。但是在WD推出BB/JB系列硬盘以后,WD的形象得到了很大改观,性能方面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噪音和发热量控制的非常好,也有自己的优势。
一、合理使用硬盘

何为合理使用硬盘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硬盘盘片的物理结构。分区并格式化后的硬盘却是以扇区为基本单位的,一个分区是由若干个扇区构成的。那什么是扇区呢?我们都知道磁盘在工作时是转动的,它所存储的信息是按一系列同心圆记录在其表面上的,每一个同心圆称为一个磁道,在图1我们可以看到磁道和扇区的分布情况(当然,这只是个示意图而已,实物要比图中密得多!),很多朋友认为那个红色的“大块头”是一个扇区,但正确的认识应该是黄***色的那小块为一个扇区。一个扇区的大小为512字节,一个整圆环为一个磁道,一个磁道上有若干个扇区,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越靠外的磁道上的单个扇区其体积越大,换句话就是其密度越小,由于硬盘是机械传动,所以磁头对其的寻找、读、写速度也就越快,分区的分布也是从外圈向内圈的,所以C盘相对于D盘等要靠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C盘比D、E等分区要快的原因。

明白了上面的知识,我们就能合理使用硬盘了!以一块容量为60GB的新硬盘为例进行说明:把C盘分为3至5GB(视操作系统而定),把D盘调成1GB,把E盘设为10GB,省下的就看着设吧(可对半分为F和G盘)——对系统速度没有什么影响。

分好区后如何使用是最为关键的:

1、把操作系统装在C盘上并把MwIE、Foxmail、ICQ、qq、FlashGet、超级兔子、播放器软件以及一些看图软件等常用小型软件也安装在C盘上。如果您使用诸如Office之类的微软大型软件的话,也要将其安装到C盘上。当然,由于我们并不会用到其中的全部功能,所以要定制安装那些有用的部分以节省C盘空间!然后把虚拟内存设置到D盘上(只是暂时的^_^)后再使用系统自带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把C盘整理一下。

2、使用“微晓注册表优化大师”之类的系统修改软件把“我的文档”、“上网缓冲”、“上网历史”、“收藏夹”等经常要进行写、删操作的文件夹设置到D盘上来尽量避免其它分区产生磁盘碎片而降低硬盘性能!

3、把各种应用软件安装到E盘,至于游戏可装在F盘,G盘用来存放影音文件。

4、对C盘再进行一次碎片整理,然后进行完下面的第二大步后再把虚拟内存设置到C盘上!

二、虚拟内存的设置

将虚拟内存设置成固定值已经是个普遍“真理”了,而且这样做是十分正确的,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将其设置到C盘以外的非系统所在分区上,而且其值多为物理内存的2~3倍。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值越大系统的性能越好、运行速度越快!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系统比较依赖于虚拟内存——如果虚拟内存较大,系统会在物理内存还有很多空闲空间时就开始使用虚拟内存了,那些已经用不到的东东却还滞留在物理内存中,这就必然导致内存性能的下降!

于是笔者从32MB内存开始试起至512MB内存为止,发现上面的说到的事实是非常正确的,虚拟内存应设置为物理内存0至1.5倍(0倍是多少啊?就是禁用!^_^)为好,而且物理内存越大这个倍数就应越小而不是越大。当物理内存等于或大于512MB时,绝大多数PC就可以禁用虚拟内存不用了,这时内存性能是最高的!^_^

至于您的虚拟内存具体要设置成多大,您就要自己试一试了,因为这和常驻内存软件的多少和大小以及您平时运行的软件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笔者无法给出建议值。您可先将其设为物理内存等同后,再运行几个大型软件,如果没有异常情况出现的话,您就再将其设置成物理内存的一半后再运行那几个大型软件,如果出现了异常,您就要适当加大虚拟内存的值了!以此类推,当您找到最佳值后只要把这个值设置到C盘上就OK了!:)

注:如果您使用的是Windows ME及以下的操作系统的话,可下载“MagnaRAM 97”来优化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这样的效果更好!另外,笔者建议您不要再使用那些所谓的优化和整理内存的软件了!

三、合理摆放“快捷方式”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运行软件都是通常该软件的“快捷方式”来做到的,硬盘越来越大,安装的软件也越来越多,有很多朋友喜欢把快捷方式都放到桌面上,这样不但使您眼花缭乱,而且系统性能也会下降,而且会造成系统资源占用过大而使系统变得不稳定,所以我们最好把桌面上的快捷方式控制在10个左右,其它的快捷方式可全放到开始菜单和快捷启动栏中,而且把所有软件的“卸载”快捷方式删除以提高系统性能。另外,尽量不要存在重复的快捷方式。

四、慎用“安全类”软件

这里所说的安全类软件就是指实时性的防毒软件和防火墙。该类软件对系统资源和CPU资源的占用是非常大的(有的高达30%以上),如果您不经常上杂七杂八网站的话,这类软件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这比对CPU进行超频可实际、方便得多了!:)




五、减少不必要的随机启动程序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很多朋友并不知道什么程序是可以禁止的,什么是不能禁止的,所以很多人并没有进行这一步的工作。有了优化大师这一工作就简单得多了,在图2界面的“开机速度优化”中优化大师会提示您什么可以禁止,什么不能禁止!

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能加快启动速度外,还能提高系统在运行中的稳定性!

六、合理设置“图标缓存”

通常系统默认的图标缓存都是比较大的,这明显有浪费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将其值做适当的调整,我们可用“Windows优化大师”查看一下当前系统已经使用了多少图标缓存,然后我们将其值设为实际大小的2倍左右即可。注:部分电脑可能无法使用优化大师进行修改,这时您可使用“超级兔子魔法设置”进行修改!

另外,桌面背景也不要弄得太复杂(建议设为“无”),有的朋友还做成了动画桌面,这种做法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除了会给系统带来不稳定因素外,没有任何好的作用——毕竟我们只有很少时间是面对桌面的!^_^

七、合理设置“磁盘缓存”

系统默认值通常都非常保守,所以我们要进行一定的修改,我们也可在“Windows优化大师”中对其进行修改,只是我们要手工进行数字的输入,磁盘缓存最小值可设为2048(KB),最大值设为物理内存的25%,缓冲区读写单元为512。

注:这一做法会对多媒体软件的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好处,尤其是最小值的设置不要太低!

八、尽量精简右键菜单

很多程序在安装后都会在右键菜单中留下身影,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用不到的,但其却给我们的系统带来了负担。为此,我们可在“超级兔子魔法设置”等软件中对右键菜单进行精简,通常只保留常用的就行了!另外,您最好是将无用项删除而不是只单纯去掉其前面的小勾!

这样做可有效减少因“新建”菜单而引起的失去响应的现象出现!

九、合适的显示器刷新率和分辨率

有些朋友总是抱怨自己的显卡太差劲,有的显卡的确是差劲了些,但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显示器刷新率设置得过高所致的“假象”。通常15、17英寸的彩显将刷新率设置成75Hz以上就行了(如果带宽足够当然也可以更高),没有必要强行上得太高。分辨率也是同一个道理,通常设成800×600或1024×768就行了,只要够用就好,完全没有必要玩什么“终极”和“骨灰”。

这样做比对显卡进行超频带来的提速效果要大多了!

结语

总而言之,当您使用了本文的方法后,您就会发现系统比以前快多了!而且也稳定多了!^_^除了本文的内容外,在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后再把系统弄得简单点也没有什么坏处。华而不实没用的!请君尝试之,便知余言不谬也!GOOD LUCK!
时下,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硬盘降价潮,大容量(80GB甚至120GB)、高转速(7200 rpm)硬盘的优秀性价比对新装机的朋友格外具有亲和力。并且,现在的新硬盘都加入了S.M.A.R.T的自动侦测技术,以便在硬盘发生致命故障前发出先兆让用户从容地备份重要的数据,有了这个“保护伞”好像我们使用硬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这都是针对正常使用硬盘的情况而设计的。
  现实中,新手们在硬盘的日常使用中往往存在各种误区,看似种种不经意的操作就可能严重影响硬盘的寿命,甚至使硬盘突然“牺牲”,宝贵的文件或数据毁于一旦。因此,新手朋友们非常有必要了解硬盘操作和使用的种种误区,正确的维护和管理硬盘,从而使其忠实的为我们“服役”。

  非正常或频繁的开关机是硬盘的大敌

  虽然现在的主板和电源都采用了ATX的板型设计支持程序软关机,但是软关机需要关闭一系列正在运行的程序操作,而由于各种操作系统与不同芯片组和主板的厂商设计之间往往存在兼容性和BUG,导致Windows 在执行软关机的时候经常出现死机。此时,新手经常出现的误操作是强行切断电源,这时工作中硬盘的复位动作尚未完成,这很可能会使磁头与盘片摩擦而造成硬盘的物理损伤,如出现不可修复的坏道。

  正确做法:如果软关机出现死机故障,应该按下Reset键,待系统重启进入系统后再执行关机操作,虽烦琐一些但是保障了硬盘的安全复位。

  另外就是系统出现一些小故障的时候频繁的开关机。比如由于内存或显卡未插牢而出现电脑开机无显示的时候,好多人就只埋头搞定看到的问题:频繁开关机,插拔各种板卡,根本没有顾及到一次次按下电源后硬盘的呻吟声——刚刚开机几秒钟,硬盘正在初始化,磁头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频繁开关机使硬盘在很短的时间内反复受到的电流的冲击,发生故障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正确做法:排除硬件故障时先拔下硬盘电源线,等故障修复后接回 。

  恶劣的工作环境是硬盘的潜在“杀手”

  灰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强磁场都对硬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首先,灰尘对硬盘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在灰尘严重的使用环境中,硬盘很容易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并积累在硬盘的内部电路和元器件上,严重影响元器件的散热;而灰尘还会吸收水分腐蚀硬盘内部的电子线路,易使硬盘产生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因此必须保持环境卫生,最大限度减少空气中的含尘量,关机后最好能罩上防尘罩。

  其次,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硬盘也会有负面影响。随着硬盘转速的提高,硬盘自身产生的热量惊人;再加上过于紧张的机内空间、双硬盘或磁盘阵列的构建,硬盘间的“亲密接触”使硬盘散热问题不容忽视。而过低的温度又容易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集成电路元件上造成短路。因此,采取购买体积较为宽松的立式机箱、适当加大两块硬盘的间距甚至加装硬盘散热风扇的措施,使硬盘保持在20~25℃是最为适宜的。

  第三,过高的湿度会使电子元件表面上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造成数据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又会使硬盘产生大量的静电,导致CMOS电路坏。基于此,如果电脑长期闲置不用时,应定期给系统加电,靠自身的发热将机内的水蒸气蒸发掉。最后,作为磁介质的硬盘对强磁场非常敏感,因而尽量不要让硬盘靠近音箱、喇叭、电机和手机等强磁场,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对分区进行的误操作易使硬盘“早亡”

  由于Windows 版本的不同造成FAT16、FAT32、NTFS各种分区格式并存,不同的任务和系统使菜鸟们在转换分区格式面前蠢蠢欲动。更为可怕的是现在Ghost和PQ分区魔术师等软件能对分区进行随心所欲的操作——调整分区的大小、格式甚至隐藏分区;于是在没有弄懂一些基本概念前对硬盘的胡乱操作和不假思索的恢复,往往导致硬盘的分区表无法被任何工具识别。结果只好低格,如果也不懂行,很可能一块新硬盘就夭折在一位“无知而无畏”者的手里。

  技巧提示:“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无论是新手还是老鸟,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操作万无一失,尤其在对硬盘进行敏感操作时请一定先用第三方的软件或杀毒软件如KV2004备份好硬盘的分区表和引导区数据.
硬盘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存储介质,关于硬盘的维护保养,相信每个电脑用户都有所了解。不过,以前的很多文章都是针对拨号时代的单机用户,在宽带逐渐普及、大硬盘不断降价的今天,很多人一打开电脑就会让硬盘满负荷运转:看高清晰的DVDRip影片、进行不间断的BT下载、使用Windows的系统还原功能……不过,你可能并不清楚,这些新软件带来的新的应用模式,会给硬盘带来新的伤害!   
  新应用模式带来的隐患

  1.编码错误的DVDRip

  现在网上由DVD转录压缩的DVDRip格式的影片相当受欢迎。这种格式的影片清晰度和DVD相差无几,但下载一部影片只有700MB~1.3GB大小,因此很多用户喜欢将DVDRip格式的影片下载到硬盘上慢慢欣赏。不过,播放这种格式的影片对系统有较高的要求:除了CPU、显卡要求足够强劲以保证播放流畅外,硬盘负荷也非常大——因为播放DVDRip就是一个不断解码解压缩,再输送到显示系统的过程。笔者发现,在遇到有编码错误的DVDRip文件时,Windows会出现磁盘占用率非常高的现象:系统不断想要把编码转换为视频信号,但编码错误的文件索引和相应的信号段是不匹配的——此时,硬盘灯会不断地闪烁,整个系统对用户的操作响应极慢,用户点击菜单但几乎没有反应。如果编码错误较多,系统有时候甚至会死机。很多用户在此时非常不耐烦,直接按下机箱上的RESET键甚至是直接关闭计算机电源,在硬盘磁头没有正常复位的情况下,这种操作相当危险!

  提示:Windows XP的用户需要特别注意,当我们在Windows XP中自动预览一些体积较大的ASF、WMV等文件时,虽然没有进行正式播放,但也会出现计算机速度突然变慢、硬盘灯不断闪烁等现象,其罪魁祸首仍然是视频文件错误编码!

  2. Bittorrent下载

  Bittorrent下载是宽带时代新兴的P2P交换文件模式,各用户之间共享资源,互相当种子和中继站,俗称BT下载。由于每个用户的下载和上传几乎是同时进行,因此下载的速度非常快。不过,它会将下载的数据直接写进硬盘(不像FlashGet等下载工具可以调整缓存,到指定的数据量后才写入硬盘),因此对硬盘的占用率比FTP下载要大得多!

  此外,BT下载事先要申请硬盘空间,在下载较大的文件的时候,一般会有2~3分钟时间整个系统优先权全部被申请空间的任务占用,其他任务反应极慢。有些人为了充分利用带宽,还会同时进行几个BT下载任务,此时就非常容易出现由于磁盘占用率过高而导致的死机故障。

  因此,除非你的电脑硬件配置相当高(尤其是内存,至少要在256MB以上),否则在BT下载作出改进以前,如果要进行长时间、多任务的下载应用,最好还是采用传统的FTP软件。

  3. PQMAGIC转换的危险

  PQMAGIC是大名鼎鼎的分区魔术师,能在不破坏数据的情况下自由调整分区大小及格式。不过,PQMAGIC刚刚推出的时候,一般用户的硬盘也就2GB左右,而现在60~80GB的硬盘已是随处可见,PQMAGIC早就力不从心了:调整带数据的、5GB以上的分区,通常都需要1小时以上!

  除了容量因素影响外,PQMAGIC调整硬盘分区时,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校验数据和检测硬盘上,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无损分区”是很难保证的:由于转换的速度很慢,耗时过长,转换调整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计算机断电、死机等因素造成数据丢失。这种损失通常是一个或数个分区丢失,或是容量变得异常,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硬盘的数据无法读取。

  4.硬盘保护软件造成的异常

  容易造成硬盘异常的,还有硬盘保护软件。比如“还原精灵”,由于很多人不注意在重装系统或是重新分区前将它正常卸载,往往会发生系统无法完全安装等情况。此时再想安装并卸载“还原精灵”,却又提示软件已经安装,无法继续,陷入死循环中。这种故障是由于“还原精灵”接管了INT13中断,在操作系统之前就控制了硬盘的引导,用FDISK/MBR指令也无法解决。本来这只是软件的故障,但很多人经验不足,出了问题会找各种分区工具“试验”,甚至轻率地低级格式化,在这样的折腾之下,硬盘很可能提前夭折!

  5.频繁地整理磁盘碎片

  磁盘碎片整理和系统还原本来是Windows提供的正常功能,不过如果你频繁地做这些操作,对硬盘是有害无利的。磁盘整理要对硬盘进行底层分析,判断哪些数据可以移动、哪些数据不可以移动,再对文件进行分类排序。在正式安排好硬盘数据结构前,它岵欢纤*?寥⌒慈胧?莸狡渌?兀?藕盟承蚝笤侔咽?菀苹厥实蔽恢茫?庑┎僮鞫蓟嵴加么罅康腃PU和磁盘资源。其实,对现在的大硬盘而言,文档和邮件占用的空间比例非常小,多数人买大硬盘是用来装电影和音乐的,这些分区根本无需频繁整理——因为播放多媒体文件的效果和磁盘结构根本没有关系,播放速度是由显卡和CPU决定的。

  6. Windows XP的自动重启

  Windows XP的自动重启功能可以自动关闭无响应的进程,自动退出非法操作的程序,从而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不过,这个功能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会在自动重新启动前关闭硬盘电源,在重新启动机器的时候再打开硬盘电源!这样一来,硬盘在不到10秒的时间间隔内,受到电流两次冲击,很可能会发生突然“死亡”的故障。为了节省一些能源设置成让系统自动关闭硬盘,对硬盘来说也是弊大于利的。

  消除隐患的应对方案

  1.解决编码错误

  遇到编码错误的视频文件,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正常途径向系统发出关机或重新启动指令,耐心等待系统自己处理完毕后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上网搜索一些专门修复编码错误的软件来修复这些影片,再进行观看。

  2.加大系统缓存

  对于像BT这种线程没优化好、同时读取和写入硬盘的软件,如果一定要使用,可以通过修改注册表的方式加大磁盘缓冲,以减小硬盘读写的频率。以Windows XP为例:

  单击“开始”、“运行”,键入“Regedit”后回车,打开注册表编辑器。依次展开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 MANAGER\MEMORY MANAGEMENT分支,在右侧窗口中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新建”、“DWORD”值,将新值命名为“Iopagelocklimit”,并将其值设置为“4000”(16进制,即16M或“8000”(即32M,这样硬盘的读写频率会降低不少。对于BT造成的CPU占用率过高问题,可以通过调节任务的优先级来解决:在Windows 2000/XP下同时按下“Ctrl+Alt+Delete”组合键,选择“任务管理器”,然后单击“进程”选项卡,用鼠标右键单击“Btdownloadgui.exe”,选择“设置优先级”下低于“标准”的一个级别即可。不?庋?鹘谟惺被嵋?養T非法操作退出。

3.巧妙卸载“还原精灵”

  如果你的计算机安装了“还原精灵”,但在重装系统前忘记了正确卸载“还原精灵”,导致无法分区及安装系统,那么可尝试使用以下方法来解决问题:启动计算机后在系统引导前按“Ctrl+Home”组合键,调出“还原精灵”的菜单,输入密码进去后,选择“卸载”即可。也可以在光驱中放入“还原精灵”安装光盘,找到卸载程序Uninst.exe并执行它,当出现“不能运行在……要重新启动计算机吗?”的提示时,单击“确定”,重新启动后再安装“还原精灵”,然后再将它卸载。此方法在“还原精灵”5.0、2002、2003等版本上均验证通过。

  4.加速PQMAGIC的操作

  在PQMAGIC中打开“常规”选项下的“PartitionMagic优选设置”,将“忽略FAT上的OS/2 EA错误”和“跳过坏扇区检查”这两个选项均选中,忽略校验数据和检测硬盘的过程,自然会大大加快PQMAGIC的速度。当然,在使用PQMAGIC对分区进行操作之前,我们应该先用磁盘扫描工具检查和修复硬盘上的错误,然后再进行分区转换操作。

  此外,最好不要用PQMAGIC调整带数据的分区,更不要在调整分区容量时进行分区格式转换。最好的方法是将要调整的分区上的数据备份到不参与调整的分区(最好是其他硬盘上),然后清空调整的一个或多个分区,这样转换速度会快很多,也更安全。

  5.采用NTFS格式的分区

  NTFS分区的好处在这里就不用多说了吧?由于NTFS分区本身的簇很小,不容易产生磁盘碎片,微软在文件分配表和目录索引上也作了特殊处理,万一出错后恢复文件也较容易。不过为了保证系统兼容性,最好不要将引导分区设置为NTFS格式。

  6.禁用自动重启功能

  在Windows XP中用鼠标右键单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然后单击“高级”选项卡,单击“启动和故障恢复”按钮,在打开的界面中将“系统失败”下面的“自动重新启动”前的复选框清空。不过在系统遇到像显卡驱动兼容性这样严重的故障时,Windows XP还是会自动重新启动。但此时Windows XP一般会先生成一个日志文件,以便你启动后查看,此时要抓紧时间按下RESET键启动,防止Windows XP关闭硬盘。

  7.关闭硬盘节能功能

  先在BIOS中的电源选项中将硬盘节能全部设置为“DISABLED”,然后在Windows的“控制面板”、“电源选项”中,将“电源方案”下面的“关闭硬盘”、“系统待机”设置为“从不”(要让系统关机和休眠,还是手工控制好)。如今硬盘容量是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对于用户来说,硬盘空间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为电脑安装两块硬盘便成了“扩容”的最常见手段。不过,如何安装和使用双硬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双PATA硬盘的安装
  相信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使用PATA(并行ATA)接口的硬盘。这类硬盘外观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扁平的IDE数据线来进行数据传输。那么如果有两块PATA硬盘,该如何安装呢?
  1.规划IDE设备的主从关系
  一般主板都提供了两个IDE接口,可以接四个IDE设备。但除了硬盘外,用户一般还有1个或2个光驱。因此,要想获得更好的性能,就要规划好这3个或4个设备的安装位置。
  (1)双PATA硬盘+1个光驱
  建议将容量大、速度快的硬盘设置为主盘,接在IDE
1接口的数据线上;将另外一个硬盘设置为主盘,光驱设置为从盘,两者一起接在IDE
2接口的数据线上。
  小提示:系统启动时搜索启动盘的顺序是先IDE 1,后IDE 2。将高速硬盘设置成主盘接在IDE
1上作为系统盘,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2)双PATA硬盘+双光驱
  与上面的连接方式相似,建议在IDE
1上除了接那个高速硬盘作为主盘外,再接一个光驱(从盘)。同时IDE
2上也是一个硬盘加一个光驱。
  2.设置硬盘及光驱的跳线
  从上面的主从关系规划可以看出,不论是双PATA硬盘加一个光驱,还是双PATA硬盘加两个光驱,硬盘都是“主盘”,光驱都是“从盘”。因此,必须将硬盘及光驱的跳线按此要求进行设置。在IDE设备的跳线设置中,一般用“Master”表示“主盘”,“Slave”表示“从盘”。硬盘出厂时一般默认就是“主盘”,而光驱出厂时的跳线一般默认是“从盘”。在安装硬盘与光驱时,要仔细查看该设备的主/从盘的跳线设置。
  3.安装PATA硬盘
  设置好跳线之后,就可以按照上面规划的安装位置,将硬盘、光驱一一装入机箱中,然后连接好设备的数据线与电源线。注意,在使用数据线的时候必须注意──数据线上的三个端口是有定义的,不能随便连接设备。中间的那个端口是“Slave”,是用来连接从盘的;离“Slave”端口最近的那个是“Master”,是用来连接主盘的;离“Slave”最远的那个是“System”,它是插在主板的IDE接口上的
  4.BIOS设置与硬件检测
  硬盘安装好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BIOS查看硬盘是否工作正常了:启动电脑,进入BIOS中的“Standard
CMOS
Setup”(标准CMOS设定)。将硬盘的“Type(类型)”和“Mode(模式)”设为“Auto”,让BIOS自动检测硬盘。也可以通过主菜单中的“IDE
HDD Auto
Detection”选项来自动检测硬盘。如今的主板都具备自动检测功能,只要没有物理故障,一般都能检测出来,此时就可以看到BIOS中4个IDE端口上的设备了
  小提示:如果电脑检测不到硬盘,或者检测硬盘时死机,请考虑以下几种情况:硬盘跳线错误;数据线连接错误;没插电源线;主板BIOS不支持大硬盘;前面几种情况比较容易解决,至于BIOS不支持大硬盘,可以采用升级BIOS的方法解决。当然,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来跳过主板BIOS限制,各硬盘生产商都免费提供这种砑??蠹铱梢缘焦俜酵?旧舷略亍?br>
  “1个PATA+1个SATA”双硬盘安装
  SATA(串行ATA)是硬盘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市场上SATA硬盘及支持SATA硬盘的主板也越来越多。SATA硬盘在外观上最大的变化就是采用了非常窄小的“L”形数据线接口及扁平的电源线接口.支持SATA硬盘的主板一般都会提供2个或4个SATA接口。
  1.Intel系列芯片组主板的设置
  (1)1个PATA硬盘+1个SATA硬盘+1个光驱
  以ICH5、ICH5R、ICH6、ICH6R为代表的Intel南桥芯片支持SATA,目前的i865、i875及最新的i915、i925系列芯片组都提供了对SATA的支持。如果主板的SATA接口是由ICH5/ICH5R芯片提供的,那么应该这样连接:
  将SATA硬盘的数据线连接到主板的“SATA1”接口中;将PATA硬盘与光驱通过一根IDE数据线连接起来,其中PATA硬盘的跳线设置为“主盘”,并连接到数据线的“Master”端,将光驱的跳线设置为“从盘”,并连接到数据线的“Slave”端,最后将这根IDE数据线连接到主板的“IDE2”接口中。
  在连接SATA硬盘时要注意:有些SATA硬盘一般都具备传统的4针电源接口及SATA电源接口,在使用时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接口来连接电源,但是绝对不要将这两个接口都接上电源插头,否则会烧毁硬盘的。
  将所有硬盘及光驱的数据线按上述方法连接好之后,再连接好设备的电源线。接下来启动电脑进入BIOS,选择并进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设置窗口,然后进入“OnChip IDE Device”设置画面。在该画面中,除了将“IDE HDD Block
Mode”、“On-Chip Primary PCI IDE”、“On-Chip Secondary PCI
IDE”三个选项设置为“Enabled”外,其他8个选项全部设置为“Auto"
  再将光标移动到窗口下方的“On-Chip Serial
ATA”选项上按回车键,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Combined Mode”后按回车键;最后将光标移动到“Serial ATA Port0
Mode”上按回车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Primary Master”并回车。此时“On-Chip Serial ATA”和“Serial ATA Port0
Mode”选项的设置分别为“Combined Mode”和“Primary
Master"
  按“F10”键保存BIOS设置,重新启动电脑后,再次进入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窗口就会发现,SATA硬盘占据了“IDE Channel 0 Master”通道,而PATA硬盘则占据了“IDE Channel 1
Master”通道,光驱占据“IDE Channel 1
Slave”通道
  小提示:经过以上设置后,SATA硬盘的优先级比PATA硬盘的高,建议将操作系统安装在SATA硬盘上(此时在DOS下SATA硬盘的第一个分区是“C”盘)。如果不想将SATA硬盘作为系统盘,而想把操作系统安装在PATA硬盘上,则可以在BIOS中将PATA硬盘的启动优先级提高:进入“Advanced
BIOS Features”窗口,选择“Hard Disk Boot
Priority”并进入硬盘启动优先顺序设置窗口。在该窗口中,默认是SATA硬盘排在PATA硬盘的前面,此时可以选中PATA硬盘,然后按“Page
Up”键,使PATA硬盘排在SATA硬盘的前面。最后保存BIOS设置并重新启动电脑,这样PATA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在DOS下便成了“C”盘。
  (2)1个PATA硬盘+1个SATA硬盘+2个光驱
  将SATA硬盘的数据线连接到主板的“SATA1”接口中;将PATA硬盘设置为“从盘”,然后用1根IDE数据线将它连接到主板的“IDE1”接口上;将两个光驱分别设置为“主盘”和“从盘”,然后利用一根IDE数据线将这两个光驱连接到主板的“IDE2”接口上.注意,在连接硬盘及光驱的时候,要注意数据线端口的选择。
  设备安装好以后也要到BIOS中进行设置,具体设置方法和前面“1个PATA硬盘+1个SATA硬盘+1个光驱”的设置方法大同小异。不同的地方是“On-Chip
Serial ATA”选项和“Serial ATA Port0 Mode”选项的设置,其中前者应设置为“Enhanced Mode”,后者须设置为“SATA0
Master”
  保存BIOS设置并重新启动电脑,再次进入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窗口就会发现,此时共有6个IDE设备通道,其中PATA硬盘占据了“IDE Channel 0 Slave”通道,而两个光驱分别占据了“IDE
Channel 1 Master”与“IDE Channel 1 Slave”通道,SATA硬盘占据了“IDE Channel 2
Master”通道.
  经过以上设置后,PATA硬盘的优先级比SATA硬盘的高。如果想把SATA硬盘作为第一启动盘,则可以在“Hard
Disk Boot Priority”窗口中将SATA硬盘排在PATA硬盘的前面。
  此外,在设置“On-Chip Serial ATA
Setting”选项时,也可以将“On-Chip Serial
ATA”设置为“Auto”,由主板自动根据设备的多少及连接位置来选择SATA工作模式。
  2.VIA系列芯片组主板的设置
  VIA的VT8237也提供了对SATA硬盘的支持,在一些采用PT880、KT880、KT800等芯片组的主板上,采用的往往就是VT8237南桥。
  如果主板采用的是VT8237南桥,那么其SATA硬盘的物理安装、BIOS设置与Intel的ICH5/5R差不多,只须按照前面讲述的连接方案连接好硬盘与光驱,然后在BIOS中找到带有“SATA”或“Serial
ATA”字样的选项,将它设置为“Enabled”或“Auto”即可。
  3.采用第三方芯片的主板的设置
  也有很多主板芯片组的南桥并不支持SATA,因此主板厂商便会通过板载第三方的SATA控制芯片来提供对SATA的支持。目前使用比较多的第三方控制芯片,主要有Silicon
Image公司的Sil3114与Sil3112、Promise公司的PDC20376、SiS公司的SiS180、VIA公司的VT6420等。
  对于采用第三方SATA控制芯片的主板而言,由于其传输通道并不占用传统的IDE通道,因此无须过多考虑设备的主从关系。也就是说,SATA硬盘只管接在SATA接口上即可,至于PATA硬盘及光驱,可以享用IDE1、IDE
2两个接口(即4个IDE传输通道)。
  由于不同主板厂商所用的第三方SATA控制芯片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在BIOS中打开SATA功能,其选项名称也各不一样。不过有一点相同的是,该选项一般都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设置窗口中。用户只需在此设置窗口中查找带“Serial
ATA”、“SATA”字样或与SATA控制芯片厂商名相同的选项就对了。
  而更多的厂商是在BIOS设置中添加了诸如“Serial ATA
Controller”、“Serial ATA
Setting”这样的选项,只需将它们设置为“Enabled”即可。
  双SATA硬盘的安装
  如果两块硬盘都是SATA接口的,那么它们的安装更加简单,只要利用SATA硬盘数据线将两个SATA硬盘分别连接到SATA1、SATA2接口即可。至于光驱,建议利用IDE数据线将它连接到主板的IDE
2接口上。如果是一个光驱,则一个光驱独占IDE 2;如果两个光驱,则分别设置为主盘、从盘,然后用一根IDE数据线将它们连接到IDE
2上。
  物理连接好之后,在BIOS中打开SATA控制器即可。具体的设置方法可参考上面介绍的方法,或者查阅主板说明书。
  阿萌小辞典
  PATA硬盘
  也称并行硬盘。它采用的是称为Ultra
ATA/DMA的并行总线接口(俗称IDE接口),目前主流的并行ATA硬盘仅支持ATA/100和ATA/133两种数据传输规范,外部传输速率最高能达到100MB/s或133MB/s。
  SATA硬盘
  也称串行硬盘。由于改用线路相互之间干扰较小的串行线路进行信号传输,SATA硬盘数据传输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因此相比原来的并行传输方式,SATA的工作频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的SATA
1.0标准工作频率为150MB/s,未来的SATA 2.0和3.0可提升到300MB/s和600M单位的一批电脑普遍存在文字显示不正常(运行光盘或安装软件时,打开的对话框内汉字部分全部是乱码)、经常不能正常关机等许多问题,我想可能是电脑公司在装机时就没有安装合适,所以决定重新对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然后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没想到在对硬盘分区时,却发现了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情况:

  1.在Windows状态下,硬盘显示C、D、E三个分区,全部工作正常。

  2.在DOS状态下,只能进入C、D两个分区,E分区不能进入,显示“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信息。

  3.用Fdisk命令查看硬盘分区情况,显示出主DOS分区和扩展DOS分区。进一步查看扩展分区时,显示“No logical drives defined”。

  4.用Fdisk命令删除硬盘分区时,主DOS分区可以删除,删除逻辑分区时显示“No logical drives defined”,回头直接删除扩展分区时显示“Cannot delete Extended Dos Partition while logical drives exist(存在逻辑分区时不能删除扩展分区)”。

  5.用Fdisk命令重建分区时,只能对20%的硬盘容量(原主DOS分区容量)进行操作。此时,虽然扩展分区既不能删除也不能重新建立,但却可以在其基础上继续建立逻辑分区。不过,明明扩展分区有15GB(20GB的硬盘),建立逻辑分区时却只有不到10GB。

  ★原因分析:

  凭我的经验,用Fdisk对硬盘正常进行分区后,不会有上述情况出现。那么这些机子的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后经反复考虑认为可能性只有一个:这些硬盘都没有经过Fdisk的正常分区操作,而是由硬盘对拷工具Ghost克隆出来的。因为目前硬盘的容量都比较大,装机人员为了省事,一般都采用Ghost对硬盘进行克隆,即先把一块硬盘用Fdisk分区,再用Format进行格式化,然后安装操作系统,最后再用Ghost将整块硬盘镜像为一个.gho文件刻录到一张光盘上。在装机的时候,用Ghost程序把光盘上的.gho文件克隆到目标盘上就可以了。

  为了确定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我采取了以下步骤来进行验证。

  第一步:用KV3000将三台电脑(配置相同,分别设为电脑A、电脑B、电脑C)的硬盘分区表信息全部清除。(曾试图用F10功能自动修复,但结果显示Hard Disk Partition Table - OK!!!,最后只好清除。)具体方法见中国电脑教育报以前刊出的《一次用KV3000解除硬盘分区表故障的经历》一文。

  第二步:用Fdisk命令把电脑A和电脑B的硬盘重新分为C、D、E三个区,然后用Format命令全部进行格式化。

  第三步:用Ghost命令把电脑A的硬盘镜像成一个文件A.gho,然后分别克隆到电脑B和电脑C的硬盘上。

  完成上述操作以后,用启动盘启动电脑,检查发现:

  1. DOS状态下,电脑B和电脑C都能进入C盘和D盘,不能进入E盘。

  2.安装Windows 98以后,全部分区均正常。

  3.执行Fdisk命令,选择第4步“Display Partition Infomation”,电脑B和电脑C都显示出主DOS分区和扩展DOS分区,而没有逻辑分区,情况和原来完全一样。

  ★结论:

  1.通过以上事实证明,用Ghost克隆整块硬盘时会导致硬盘分区表错误。

  2.用Ghost软件快速初始化大容量硬盘(参见《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第37期C10《用Ghost快速初始化大容量硬盘》)不一定是好事。表面看来确实是快速可行、省时省力,但如果想再分区或因故进不了Windows系统而数据又在E盘以后的分区存放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3.笔者认为用Ghost软件克隆硬盘时,正确方法应该是:先将硬盘正常分区,然后仅克隆系统盘(即C分区),其他分区等到Windows状态下进行格式化后再存放数据。要是觉得硬盘容量太大,分区并格式化的时间太长的话,可以借助DM 9.56万用版软件,它可以在一分钟内把一个大硬盘重新分区并格式化完毕,而且能够在各个厂家的硬盘上运行。

  ★最后的思考:

  虽然找到了问题所在,但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没弄明白导致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而且,既然存在硬盘分区表错误,为什么在Windows状态下所有分区都表现正常呢?这是Windows的“特异功能”还是Windows的又一个Bug?B/s。
升级电脑却不像大家想像中的买来自己需要的配件换上那样容易,如果考虑不周就很容易引发硬件故障,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就遇到了一个离奇的“硬盘故障”。

  故障现象:前段时间我将机器由原来的810+P3升级到P4,主板采用了华硕P4P800简化版。出于节省资金的考虑,将原有的希捷U6 30GB硬盘保留了下来,与新硬盘构成双硬盘系统,希捷硬盘作为主盘,而后买的希捷酷鱼80GB硬盘作为从盘,两盘上均装有系统。一开始
运行良好,但几天以后开机时突然提示无法找到系统硬盘,以为是连接不正常的缘故,于是将数据线与电源线拔下后重新插紧,再次启动以后故障得到解决。然而以后这样的现象反复出现,总是有时能检测到U6硬盘,而有时又检测不到。

  故障分析排除:根据开机以后有时找不到硬盘的故障表现,首先将硬盘自身损坏的可能性排除掉,怀疑多半是由于硬盘接口处针脚由于反复插拔出现短路,但是用万用表分别测量新老硬盘之后,证明硬盘针脚并无毛病。将数据线与电源线拔下后重新插紧,对排除故障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在使用中依然会找不利硬盘。难道说硬盘引导分区被感染了病毒吗?在DOS状态杀毒也没行找到病毒的影子。主板找不到引起硬盘故障的几个常见因素被排除,维修陷入了困境。

  莫非与这块硬盘自身的电路存在关系?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两块硬盘的主从关系做了一下调换,奇怪的是酷鱼80GB做了主盘之后用了两天毛病都没有出现,任何时间开机两块硬盘都能找到。重新将老硬盘做主盘,故障则又再次出现。想想这块老硬盘在未升级之前使用一直正常,只是到这新的865PE主板上摔了跟头,看来原因还得从新主板上去找。

  查看主板说明书,发现其中有如下说明:“为了能符合微软Windows XP窗口操作系统的快速开机要求,P4P800开机时侦测硬件的速度较快,如果搭配某些较旧款的硬盘,有可能硬盘机本身的开机动作较慢而使BIOS侦测不到。”由此终于找到引发问题的原因了。U6 5400转硬盘在P4B800超高速检测之下自然跟不上,根据说明书上的提示,将BIOS选项内的“Quick Power On Self Test”选项关闭,问题即得到解决。

  通过这次升级的故障,希望能提醒大家,在升级前应该充分考虑新老硬件的兼容性,如果考虑不周就会出现上面这种老硬盘不能适应新主板的情况,使得买回的新产品不能使用。
一、如何给你的硬盘加速
11与内存相比,硬盘的存储速度可谓如老牛拉车一般。如果我们能够尽可能地降低硬盘的使用率,更多依赖内存进行工作,那么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将有很大改观。近来,在此方面略有心得,特贡献出来以享众机友。
第一招:定制虚拟内存
  右键点击“我的电脑”—“属性”—“性能”—“虚拟内存”按钮。Windows在硬盘上保存有一个名为Swap的文件,当内存不够用时,这个交换文件被当作虚拟内存使用。在通常情况下,由Windows根据需要调节交换文件的大小。但是,这样的调节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会降低系统的速度。因此,我们需要做些小小的修改。选择“用户自己指定虚拟内存设置”项,在最大值和最小值框中输入同一个数字。可以将整体内存设定为512MB(比较理想的设置),即RAM加虚拟内存,也就是说,如果您有128MB的RAM,就可以在两个框内输入384。这样,您的虚拟内存即为384MB,Windows就无权在计算机运行程序时改变虚拟内存的大小了。
第二招:修改系统设置
  在“开始菜单”中选择“运行”项,输入“sysedit”,回车执行程序。然后选择“system.ini”文件进行修改,首先找到[386Enh]标题,在该标题下,能看到诸如“device=*vpd”等命令行。为了改善性能,在此标题区的底部,加入一条命令行“ConservativeSwapfileUsage=1”(不加引号)。加入这条命令的目的是使Windows系统在所有可用的RAM都用完了之后,才开始使用虚拟内存。如果没有这条命令行,Windows会很频繁地使用虚拟内存,以便能留出一大块可用RAM。
  在“system.ini”文件中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标题区是[vcache]。您通常会发现这个区域是空着的。但是如果在这个区域加上一两个命令行,您就可以改变Windows,将RAM分配成硬盘缓存的方式。一般说来,Windows总是在RAM中创建一个比实际需要大得多的缓存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RAM资源。通过添加命令行“MinFileCache=4096”(4MB),您可以将最小缓存区设为4MB,同时命令行“MaxFileCache=8096”会将最大缓存区设为8MB。尽管在此标题区还有一些其它命令可添加,但是这两条是最重要的。您可根据自己的RAM大小情况和实际运行情况调整缓存区值的大小。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超过10MB的缓存区绝对是一种浪费。现在还有许多免费软件,可帮助您优化这些设置。
第三招:硬盘碎片整理
  这对诸位大虾来必定是小菜一碟,我就不在此班门弄斧。只提一两点建议。首先,根据自己添加或删除文件的频度,决定整理硬盘的频度,通常在一周一次与一月一次之间。其次,您可将Swap交换文件调至零或比较小的值(当交换文件为零时,有些计算机会出现严重错误fatal error。),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再整理磁盘,这样连硬盘的交换文件区也一并整理了。千万别忘了在整理完磁盘之后,将交换文件调回原值
二、用软件修复硬盘
硬盘出现问题前的一般征兆
  如果硬盘出现故障,那么最好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如果等到病入膏肓时,硬盘中宝贵的数据就难以幸免了。一般来说,硬盘出现故障前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出现S.M.A.R.T故障提示。这是硬盘厂家本身内置在硬盘里的自动检测功能在起作用,出现这种提示说明您的硬盘有潜在的物理故障,很快就会出现不定期地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
  2.在Windows初始化时死机。这种情况较复杂,首先应该排除其他部件出问题的可能性,比如内存质量不好、风扇停转导致系统过热,或者是病毒破坏等,最后如果确定是硬盘故障的话,再另行处理。
  3.能进入Windows系统,但是运行程序出错,同时运行磁盘扫描也不能通过,经常在扫描时候缓慢停滞甚至死机。这种现象可能是硬盘的问题,也可能是Windows天长日久的软故障,如果排除了软件方面设置问题的可能性后,就可以肯定是硬盘有物理故障了。
  4.能进入Windows,运行磁盘扫描程序直接发现错误甚至是坏道,这不用我多说了,Windows的检查程序会详细地报告情况。
  5.在BIOS里突然根本无法识别硬盘,或是即使能识别,也无法用操作系统找到硬盘,这是最严重的故障。

  不幸中的大幸 ——分区表遭到破坏

  首先我们应该确认硬盘的电源接口和数据线没有脱落,然后进入BIOS,使用“HDD Auto Detect”来检测硬盘。如果此时BIOS能够正确识别硬盘的话,那么至少你的硬盘还有救治的希望;不然,我想大家也不用瞎忙了,因为凭我们普通DIYer手头的工具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
在UltraEdit中查找“55aa”字符串
  用光盘或者软盘引导系统后,大家可以试图进入C盘符,如果此时提示找不到C盘的话,那么绝对应该是一件好事情。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硬盘分区表信息遭到破坏,或者被某种病毒攻击。如果硬盘中你的数据对来说无所谓,那么可以先用FDISK/MBR命令来无条件清除分区表内容,然后用FDISK等分区软件重新分区格式化,一般这样就能解决问题;而如果你还需要硬盘中的数据,那么步骤要麻烦一些。这时最好能拥有一张杀病毒软件或者随主板赠送的相关软件,然后你可以参阅帮助文档,一般该软件会包含恢复硬盘分区表的命令,而且使用极其方便。
  对于没有杀毒盘的用户来说,大家可以使用NU 8.0中的NDD修复,它将检查分区表中的错误。若发现错误,NDD将会询问是否愿意修改,你只要不断地回答YES即可修正错误,或者用备份过的分区表覆盖它也行。
用Hide Partition就可以实现
  如果用上述方法也不能解决的话,还可利用FDISK重新分区,但分区大小必须和原来的分区一样,这一点尤为重要,分区后不要进行高级格式化,而是用 NDD进行修复。这样既保证硬盘修复之后能启动,而且硬盘上的数据也不会丢失。

  边缘求生存 ——硬盘的物理坏道

  如果刚才DOS能够转到C盘,而硬盘工作却不正常,那么就很可能是硬盘出现了坏道。一般来说,硬盘的坏道可以分为逻辑坏道与物理坏道。产生逻辑坏道时一般不会严重影响使用,所以很可能是物理坏道。
  我们处理物理坏道的核心思想是将这些有坏道的簇单独分成一个分区,并隐藏起来避免其它程序调用,这样就可以不让坏道扩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对于这一处理,我们主要是使用Partition Magic6.0这款DOS下的软件。
  在DOS界面下进入PQ 6.0之后,我们先用Operations菜单下的Check For Errors命令来确定物理坏道的位置,因为PQ6.0的这项功能非常出色,不像Windows下的Scandisk那样经常误诊。
  PQ6.0的真正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将所有藏有坏道的簇用特殊标记标定出来,而且你可以将这些坏簇全部选中,然后将它们划分到一个独立的新分区。这完全是图形化的操作,是非常方便的。随后,大家切记要把这个充满罪恶的分区隐藏起来,这样才能确保它不会被调用。此时使用Advance菜单下的Hide Partition命令就可以实现。
  拥有PQ6.0之后,物理坏道真的不难解决,而且可以有效避免扩散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如何,此时的硬盘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的数据还是非常危险的。用PQ6.0处理物理坏道后,究竟这块硬盘还能用多少时间很难说,这要看运气了。

  DOS启动的低级失误——逻辑锁

  硬盘逻辑锁是一种很常见的恶作剧手段。中了逻辑锁之后,无论使用什么设备都不能正常引导系统,甚至是软盘、光驱、挂双硬盘都一样没有任何作用。
  要解决逻辑锁的问题,就要知道问题的根源。其实在DOS系统启动时,它会搜索所有逻辑盘的顺序。首先要找的是主引导扇区的分区表信息,它位于硬盘的零磁头零柱面的第一个扇区的OBEH地址开始的地方,当分区信息开始的地方为80H时表示是主引导分区,其他的为扩展分区,主引导分区被定义为逻辑盘C盘,然后查找扩展分区的逻辑盘,被定义为D盘,以此类推找到E,F,G……逻辑锁就是在此下手,修改了正常的主引导分区记录,将扩展分区的第一个逻辑盘指向自己,DOS在启动时查找到第一个逻辑盘后,查找下个逻辑盘总是找到是自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死循环。
  对于这类问题,如果你不想要硬盘上的数据了,那么处理起来也是非常爽快的。大家可以在BIOS中将所有IDE接口设为NONE,然后用软盘启动系统,此时肯定可以启动,因为系统根本就没有硬盘。接着,我们就使用经典的硬盘管理软件DM了。由于DM可以不依赖于主板BIOS来识别硬盘,因此你可以用DM进行分区格式化,这样就能完全解决问题,而且万无一失,简单方便,惟一的遗憾就是数据保不住了。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它可以保住硬盘中的数据。首先准备一张启动盘,然后在一台正常的机器上,使用你熟悉的二进制编辑工具(UltraEdit等)修改软盘上的IO.SYS文件(修改前记住改该文件的属性为正常),具体是在这个文件里面搜索第一个“55aa”字符串,找到以后修改为任何其他数值即可。用这张修改过的系统软盘你就可以顺利地带着被锁的硬盘启动了。不过这时由于该硬盘正常的分区表已经被破坏,你无法用FDISK来删除和修改分区,但是此时可以用上面关于分区表恢复的方法来处理。

  死马当活马医——修复0磁道损坏的硬盘

  如果在对硬盘进行格式化时,系统提示“Track 0 Bad”的话,那么意味着硬盘的0磁道损坏了。一般来说这种故障是难以修好的,但是我们还是不必放弃,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其实0磁道损害也是坏道的问题,只不过关键的0磁道也有坏道而已。此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重新标记0磁道的位置。这项工作我们可以交给PCTools 9.0工具包,我们要利用的是其中的DE.EXE命令。
  为了修改0磁道文字,首先要去掉DE的只读属性,我们必须把Configuration下Read Only前的钩消去。随后在主菜单Select中进入Drive type,并选择下一级的Physical→Hard disk。回车之后,我们的主菜单就会出现Partition Table(分区表),注意找Beginning Cylinder(起始柱面)这一项,它代表硬盘的0柱面开始,也就是0磁道的位置。此时大家只要稍微动一下,把它改为1或者2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数值不能随意改动,一旦改动幅度太大,BIOS就不能正确识别硬盘。但是问题是万一改动后的位置仍然是有坏道的怎么办?呵呵,我目前也想不出办法,希望有机会大家可以探讨一下。如果运气不算太坏的话,那么我们接着就可以采用隐藏坏道的方法来进行分区格式化处理了。

三、挽救硬盘的几个方法

每个用户的硬盘中都存放着大量的有用数据,而硬盘又是一个易出毛病的部件。为了有效的保存硬盘中的数据,除了有效的保存硬盘中的数据,备份工作以外,还要学会在硬盘出现故障时如何救活硬盘,或者提取其中的有用数据,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1、系统不承认硬盘
此类故障比较常见,即从硬盘无法启动,从a盘启动也无法进入c盘,使用cmos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大都出现在连接电缆或ide口端口上,硬盘本身的故障率很少,可通过重新插拔硬盘电缆或者改换ide口及电缆等进行替换试验,可很快发现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盘不承认,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条线,如果硬盘接在ide的主盘位置,则硬盘必须跳为主盘状,跳线错误一般无法检测到硬盘。

2、cmos引起的故障
cmos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硬盘的正常使用,这里主要指其中的硬盘类型。好在现在的机器都支持"ideautodetect"的功能,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当连接新的硬盘或者更换新的硬盘后都要通过此功能重新进行设置类型。当然,现在有的类型的主板可自动识别硬盘的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有时干脆无法启动系统,有时能够启动,但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的硬盘容量,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还有一个重要的故障原因,由于目前的ide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硬盘可采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而又在cmos中改为其他的模式,则会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故障,因为其物理地质的映射关系已经改变,将无法读取原来的正确硬盘位置。

3、主引导程序引起的启动故障
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是硬盘中的最为敏感的一个部件,其中的主引导程序是它的一部分,此段程序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但从软区或光区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修复此故障的方法较为简单,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为方便,当带参数/mbr运行时,将直接更换(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实际上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虽然dos版本不断更新,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从dos3.x到目前有windos95的dos,所以只要找到一种dos引导盘启动系统并运行此程序即可修复。另外,像kv300等其他工具软件也具有此功能。

4、分区表错误引导的启动故障
分区表错误是硬盘的严重错误,不同错误的程度会造成不同的损失。如果是没有活动分区标志,则计算机无法启动。但从软区或光区引导系统后可对硬盘读写,可通过fdisk重置活动分区进行修复。如果是某一分区类型错误,可造成某一分区的丢失。分区表的第四个字节为分区类型值,正常的可引导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区值为06,而扩展的dos分区值是05。如果把基本dos分区类型改为05则无法启动系统,并且不能读写其中的数据。如果把06改为dos不识别的类型如efh,则dos认为改分区不是dos分区,当然无法读写。很多人利用此类型值实现单个分区的加密技术,恢复原来的正确类型值即可使该分区恢复正常。分区表中还有其他数据用于纪录分区的起始或终止地址。这些数据的损坏将造成该分区的混乱或丢失,一般无法进行手工恢复,唯一的方法是用备份的分区表数据重新写回,或者从其他的相同类型的并且分区状况相同的硬盘上获取分区表数据,否则将导致其他的数据永久的丢失。在对主引导扇区进行操作时,可采用nu等工具软件,操作非常的方便,可直接对硬盘主引导扇区进行读写或编辑。当然也可采用debug进行操作,但操作繁琐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5、分区有效标志错误引起的硬盘故障
在硬盘主引导扇区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后的两个字节:55aah,此字为扇区的有效标志。当从硬盘,软盘或光区启动时,将检测这两个字节,如果存在则认为有硬盘存在,否则将不承认硬盘。此标志时从硬盘启动将转入rombasic或提示放入软盘。从软盘启动时无法转入硬盘。此处可用于整个硬盘的加密技术。可采用debug方法进行恢复处理。另外,dos引导扇区仍有这样的标志存在,当dos引导扇区无引导标志时,系统启动将显示为:"missingoperatingsystem"。其修复的方法可采用的主引导扇区修复方法,只是地址不同,更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统通用的修复方法。

6、dos引导系统引起的启动故障
dos引导系统主要由dos引导扇区和dos系统文件组成。系统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command.com是dos的外壳文件,可用其他的同类文件替换,但缺省状态下是dos启动的必备文件。在windows95携带的dos系统中,msdos.sys是一个文本文件,是启动windows必须的文件。但只启动dos时可不用此文件。但dos引导出错时,可从软盘或光盘引导系统,之后使用sysc:传送系统即可修复故障,包括引导扇区及系统文件都可自动修复到正常状态。

7。FAT表引起的读写故障
FAT表纪录着硬盘数据的存储地址,每一个文件都有一组连接的FAT链指定其存放的簇地址。FAT表的损坏意味着文件内容的丢失。庆幸的是dos系统本身提供了两个FAT表,如果目前使用的FAT表损坏,可用第二个进行覆盖修复。但由于不同规格的磁盘其FAT表的长度及第二个FAT表的地址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修复时必须正确查找其正确位置,由一些工具软件如nu等本身具有这样的修复功能,使用也非常的方便。采用debug也可实现这种操作,即采用其m命令把第二个FAT表移到第一个表处即可。如果第二个FAT表也损坏了,则也无法把硬盘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文件的数据仍然存放在硬盘的数据区中,可采用chkdsk或scandisk命令进行修复,最终得到*.chk文件,这便是丢失FAT链的扇区数据。如果是文本文件则可从中提取并可合并完整的文件,如果是二进制的数据文件,则很难恢复出完整的文件。

8。目录表损坏引起的引导故障
目录表纪录着硬盘中文件的文件名等数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该文件的起始簇号,目录表由于没有自动备份功能,所以如果目录损坏将丢失大量的文件。一种减少损失的方法也是采用上面的chkdsk或scandisk程序的方法,从硬盘中搜索出chk文件,由目录表损坏时是首簇号丢失,在FAT为损坏的情况下所形成的chk文件一般都比较完整的文件数据,每一个chk文件即是一个完整的文件,把其改为原来的名字可恢复大多数文件。

9。误删除分区时数据的恢复
当用fdisk删除了硬盘分区之后,表面现象是硬盘中的数据已经完全消失,在未格式化时进入硬盘会显示无效驱动器。如果了解fdisk的工作原理,就会知道,fdisk只是重新改写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0面0道1扇区)中的内容。具体说就是删除了硬盘分区表信息,而硬盘中的任何分区的数据均没有改变,可仿造上述的分区表错误的修复方法,即想办法恢复分区表数据即可恢复原来的分区即数据,但这只限于除分区或重建分区之后。如果已经对分区用format格式化,在先恢复分区后,在按下面的方法恢复分区数据。

10。误格式化硬盘数据的恢复
在dos高版本状态下,格式化操作format在缺省状态下都建立了用于恢复格式化的磁盘信息,实际上是把磁盘的dos引导扇区,FAT分区表及目录表的所有内容复制到了磁盘的最后几个扇区中(因为后面的扇区很少使用),而数据区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改变。这样通过运行‘unformatc:’即可恢复原来的文件分配表及目录表,从而完成硬盘信息的恢复。另外dos还提供了一个miror命令用于纪录当前的磁盘的信息,供格式化或删除之后的恢复使用,此方法也比较有效。

  以下先提供几个软件吧
第一个,软件简介: 坏盘分区器现改名为FBDISK(Fixed Bad Disk)。它是一
个将有坏磁道的硬盘分区的程序。它可将有坏磁道的硬盘自动重新分
区,将坏磁道设为隐藏分区,好磁道设为可用分区;将坏磁道分隔开
以防止坏磁道扩散。但如果坏磁道过于分散,就会产生许多分散的可
用的分区;限于分区规则只能设4个主分区,程序会选其中最大的四
个分区设为可用,其它设为隐藏。
现1.0版作了以下改进:
1、增加了对大于8G的硬盘的外理能力;可外理500G以下的硬盘。
2、所有分区都设为FAT32,用以支持大于2G的分区。
3、增加了剩余时间显示。
坏盘分区器FBDISK1.1版作了以下改进:
1、修正了分区后可能格式化出错或不能格式化的BUG。
2、增加了硬盘选择功能。可选择4个IDE硬盘.
叙述的是会造成硬盘毁灭性故障的错误及操作,不是一般的磁盘和系统错误,这些故障通常没有先兆,一旦出现,在BIOS里也不能认出硬盘,硬盘数据挽回的可能性极小,此所谓硬盘之大敌。
一般地,现在的硬盘都加入了S.M.A.R.T的自动侦测技术,以便让用户能在致命的故障出现前看到先兆,备份好数据——但这都是针对正常操作情况下设计的,如果用户的使用方法如下所列,故障的出现将可能是无先兆的,也就是突然死亡。
一、在开机和关机的时候突然强行切断电源
现在的电源及主板的ATX设计,普遍实现了软关机的功能。这种设计让人倍感方便。但是软关机要先完成一系列的关闭正在运行的程序的操作,加上各种操作系统及各主板厂家设计上的兼容性、BUG,Windows在进行关闭应用程序然后切断电源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死机,大家可能在很多论坛及报刊的问答专栏里,都见过问“为什么在软关机的时候死机”的问题——此时硬盘的复位动作很可能还没完成,如果用户采用强行切断电源的做法,硬盘物理受损的可能性很大。
正确的做法:如果在软关机时候出现死机,应该是按RESET键,让系统重新进入Windows后,再正式完成关机操作——这样可能会繁琐一点,但是能保证硬盘安全地复位,对你上千元的硬盘来说,安全第一啊。
还有就是开机的时候进行的切断电源:在正常状态下当然没人会做这么无聊的操作,但是当出现一些诸如显示卡或是内存没插好、视频线松了的情况,导致电脑开机无显示的时候,很多人就只埋头于搞定看到的问题,频繁的开机、关机,插拔板卡,再开机......而没留意硬盘在一次次电源的开关下吱吱的呻吟——尤其是开机没显示,只有几秒钟的时间,硬盘的初始化动作还没完成,磁头正处于敏感位置,一下子被切断电源停机,然后在不到10秒钟的情况又受到电流冲击,发生故障的机率会大大增加。
建议正确的做法:先把硬盘的电源线拔掉,你怎么玩都可以。故障排除后,再接也不迟啊。
二、对分区进行的误操作
这的确是新手的错误居多了——Windows的各种版本造成FAT16、FAT32、NTFS各种格式的存在,不同的任务导致各菜鸟蠢蠢欲动经常想变换分区格式、现在GHOST和PQ分区大师都能对分区进行随心所欲的操作,以调整分区的大小、格式,尤其是后者还具有格式化分区、隐藏分区的功能,对熟悉操作的人来说,这些工具是让人得心应手;但对于新手来说,对分区的操作应该特别谨慎。因为分区的错误虽然是软故障,不是物理故障,但是如果胡乱操作出错后,在没有弄懂基本概念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进行“恢复”操作的话,可能会导致分区的引导区和分区表过于混乱无法再被任何工具软件识别——如果你没有分区表和硬盘引导区数据备份的话,嘿嘿,就只好低级格式化了——低级格式化的工具使用也有个熟练和懂行与否的问题,由于对分区进行误操作导致新硬盘不能再使用的案例,我见过不少。
建议的措施:无论您是老鸟还是新手,在对硬盘进行敏感操作的时候,备份好分区表和引导区数据,出错的时候就能随时正确恢复了。新手最好请个师傅,先带一带,熟悉了软件的界面和指令后再自己操作,毕竟硬盘不同于其他配件,里面有你的宝贵数据哦。
三、Windows的初始化及使用过程中的危险习惯操作
Windows在初始化的时候,是较为敏感和危险的时刻,如果用户在启动组里加载了太多的东西,Windows的初始化就会耗费大量时间,也可能会造成死机——尤其是因为害怕病毒而加载了2个以上防火墙、或是在线监控病毒软件的用户,各杀毒软件之间的冲突机率很大。
另外,Windows系列提供了用TAB+ALT键切换各应用程序的功能,尤其是能在DOS窗口下切换回Windows界面,方便了要在旧的应用程序下工作的用户。但是因为DOS是单线程的操作系统,其应用程序也是基于这种线程的设计,所以DOS的应用程序对CPU的占用率较大,因为DOS老架构的问题,程序的反应也没Windows程序快,所以在进行Windows的DOS窗口操作的时候,建议用户的动作不要那么快,以免系统响应不及造成死机;另外,使用TAB+ALT切换的时候也应该谨慎,不要在程序还没完成当前的任务就强行切换,造成死机。
Windows中的错误,本来不会直接造成硬盘的物理损坏。但是这些是属于使用习惯的问题,一两次无所谓,天长日久,频繁的死机和重启动,对硬盘乃至电脑的各个配件的冲击积累起来是相当有害的;而且频繁死机容易造成人的心理急躁,可能会在电脑重新启动完成前就赌气关机,也就是出现第一种类型的致命故障的可能性。 还有就是各种各样不退出Windows程序就随手关机、长期不整理硬盘和不运行磁盘扫描程序(在一些公用的计算机最常见)等等的不良习惯,都可能会埋下硬盘毁灭的根源。
建议的措施:这些都是基本的东西,注意改变使用习惯就是,比如在线防杀毒软件,挂一个即可,可以定期变换其他的,但同时后台运行的不适宜太多。其他标准正确的操作在很多经验文章里都有提及,此处不多说了。
四、其他各类非常规错误
比如数据线插反、劣质的电源导致的损坏、板卡的短路等等,在各类报刊网站有很多案例,此处不一一列举了,自己注意就是。
总结:
上面所说的硬盘大敌,不一定是如此操作后马上出现故障,但是存在相当高的损坏机率——你今天还玩游戏上网好好的,随手关机后,明天没有任何提示,系统找不到硬盘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80G、120G的硬盘在普通用户中都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是,在长时间的使用硬盘过程中,我们也在承受着硬盘随时也会出错的风险,轻则硬盘的数据丢失,重则整个硬盘报废,造成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采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常见的硬盘数据丢失故障,成为用户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硬盘的分区
对于你手中硬盘来说,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分区了。硬盘分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以后工作的便利性和数据的安全性。我们最常见到的分区表错误也是硬盘的最严重错误,不同错误的程度会造成不同的损失。如果是没有活动分区标志,则计算机无法启动。但从软驱或光驱引导系统后可对硬盘读写,可通过fdisk重置活动分区可进行修复。如果是某一分区类型错误,会造成某一分区的丢失。

在一般情况下完成硬盘分区之后,会形成3种形式的分区状态;即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非DOS分区。在硬盘中非DOS分区(Non-DOS Partition)是一种特殊的分区形式,它是将硬盘中的一块区域单独划分出来供另一个操作系统使用,对主分区的操作系统来讲,是一块被划分出去的存储空间。只有非DOS分区内的操作系统才能管理和使用这块存储区域,非DOS分区之外的系统一般不能对该分区内的数据进行访问。

主分区则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分区,通常位于硬盘的最前面一块区域中,构成逻辑C磁盘。其中的主引导程序是它的一部分,此段程序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但从软区或光区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

而扩展分区的概念是比较复杂的,极容易造成硬盘分区与逻辑磁盘混淆;分区表的第四个字节为分区类型值,正常的可引导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区值为06,扩展的DOS分区值是05。如果把基本DOS分区类型改为05则无法启动系统 ,并且不能读写其中的数据。如果把06改为DOS不识别的类型如efh,则DOS认为改分区不是DOS分区,当然无法读写。很多人利用此类型值实现单个分区的加密技术,恢复原来的正确类型值即可使该分区恢复正常。分区表中还有其他数据用于纪录分区的起蓟蛑罩沟刂贰U庑┦?莸乃鸹到?斐筛梅智?幕炻一蚨?В?话阄薹ń?惺止せ指?,唯一的方法是用备份的分区表数据重新写回,或者从其他的相同类型的并且分区状况相同的硬盘上获取分区表数据,否则将导致其他的数据永久的丢失。由于微机操作系统仅仅为分区表保留了64个字节的存储空间,而每个分区的参数占据16个字节,所以操作系统只允许存储4个分区的数据,实际使用中4个逻辑磁盘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我们常说的硬盘扩展分区,它只是一个指向下一个分区的指针,这种指针结构将形成一个单向链表。所以一旦单向链表发生问题,将会导致逻辑磁盘的丢失。

二、硬盘的数据恢复

1、误格式化硬盘数据的恢复
在DOS高版本状态下,格式化操作format在缺省状态下都建立了用于恢复格式化的磁盘信息,实际上是把磁盘的DOS引导扇区,fat分区表及目录表的所有内容复制到了磁盘的最后几个扇区中(因为后面的扇区很少使用),而数据区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改变 。我们都知道在DOS时代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工具UnFormat,它可以恢复由Format命令清除的磁盘。如果用户是在DOS下使用Format命令误格式化了某个分区的话,可以使用该命令试试。不过UnFormat只能恢复本地硬盘和软件驱动器,而不能恢复网络驱动器。UnFormat命令除了上面的反格式化功能,它还能重新修复和建立硬盘驱动器上的损坏分区表。

但目前UnFormat已经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再使用它来恢复格式化后分区的方法已经有点过时了,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恢复软件来进行数据恢复,比如使用Easyrecovery 6.0和Finaldata2.0等恢复软件均可以方便的进行数据恢复工作。另外DOS还提供了一个miror命令用于纪录当前的磁盘的信息 ,供格式化或删除之后的恢复使用,此方法也比较有效。


2、零磁道损坏时的数据恢复
硬盘的主引导记录区(MBR)在零磁道上。MBR位于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其中存放着硬盘主引导程序和硬盘分区表。在总共512字节的硬盘主引导记录扇区中,446字节属于硬盘主引导程序,64字节属于硬盘分区表(DPT),两个字节(55 AA)属于分区结束标志。零磁道一旦受损,将使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和分区表信息将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硬盘无法引导。0磁道损坏判断:系统自检能通过,但启动时,分区丢失或者C盘目录丢失,硬盘出现有规律的“咯吱……咯吱”的寻道声,运行SCANDISK扫描C盘,在第一簇出现一个红色的“B”,或者Fdisk找不到硬盘、DM死在0磁道上,此种情况即为零磁道损坏!

零磁道损坏属于硬盘坏道之一,只不过它的位置相当重要,因而一旦遭到破坏,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果0磁道损坏,按照目前的普通方法是无法使数据完整恢复的,通常0磁道损坏的硬盘,可以通过PCTOOLS的DE磁盘编辑器(或者DiskMan)来使0磁道偏转一个扇区,使用1磁道来作为0磁道来进行使用。而数据可以通过Easyrecovery来按照簇进行恢复,但数据无法保证得到完全恢复。

3、分区表损坏时的数据修复
硬盘主引导记录(MBR)所在的扇区也是病毒重点攻击的地方,通过破坏主引导扇区中的DPT(分区表),就可以轻易地损毁硬盘分区信息,达到对资料的破坏目的。分区表的损坏是分区数据被破坏而使记录被破坏的。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软件来进行修复。

一般情况下,硬盘分区之后,要备份一份分区表至软盘、光盘或者移动存储活动盘上。在这方面,国内著名的杀毒软件KV3000系列和瑞星都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没有备份分区表的硬盘来说,虽然KV3000也提供了相应的修复方法,不过成功率相对就要低很多了。在恢复分区上,诺顿磁盘医生NDD是绝对强劲的工具,可以自动修复分区丢失等情况,可以抢救软盘坏区中的数据,强制读出后搬移到其它空白扇区。在硬盘崩溃或异常的情况下,它可能带给用户一线希望。在出现问题后,用启动盘启动,运行NDD,选择Diagnose进行诊断。NDD会对硬盘进行全面扫描,如果有错误的话,它会向你提示,然后只要根据软件的提示选择修复项目即可,而且这些问题它都能轻轻松松地解决。

另外,大家非常熟悉的中文磁盘工具DiskMan,在重建分区表方面具有非常实用的功能,用于修复分区表的损坏是最合适不过了。如果硬盘分区表被分区调整软件(或病毒)严重破坏,必将引起硬盘和系统瘫痪的严重后果,而DiskMan可通过未被破坏的分区引导记录信息重新建立分区表。只要在菜单的工具栏中选择“重建分表”,DiskMan即开始搜索并重建分区。使用过程之中,DiskMan将首先搜索0柱面0磁头从2扇区开始的隐含扇区,寻找被病毒挪动过的分区表。紧接着要搜索每个磁头的第一个扇区。整个搜索过程是采用“自动”或“交互”两种方式进行。自动方式保留发现的每一个分区,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交互方式对发现的每一个分区都会给出提示,由用户选择是否保留。当采用自动方式重建的分区表一旦出现不正确的故障时,我们可以采用交互方式重新进行搜索。

但是,重建分区表功能也不能保证做到百分之百的修复好硬盘分区表。所以要记住“求谁也不如求自己”还是保护好自己的硬盘吧!尽量避免硬件损伤以及病毒的侵扰,一定要做好分区表的备份工作;如果没有做备份的话,请下载一个DISKGEN软件,然后在工具选项中,选备份分区表,一般默认是备份到软驱上面的,如果你没有软驱,就要改一下路经,输出到硬盘目录里。然后你应该把这个备份文件刻录到光盘或者是拷贝到U盘里,千万不要放到硬盘里哦,那样就与没有备份的效果一个样了!

4、误删除之后的数据恢复
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我们最常见的数据恢复就是误删除之后的数据恢复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再向该分区或者磁盘写入信息,因为刚被删除的文件被恢复的可能性最大。实际上当用fdisk删除了硬盘分区之后,表面现象是硬盘中的数据已经完全消失,在未格式化时进入硬盘会显示无效驱动器。如果了解fdisk的工作原理,就会知道,fdisk只是重新改写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0面0道1扇区)中的内容 。具体说就是删除了硬盘分区表信息,而硬盘中的任何分区的数据均没有改变。由于删除与格式化操作对于文件的数据部分实质上丝毫未动,这样,就给文件恢复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只要利用一些反删除软件(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照分区表来恢复文件的),用户可以轻松地实现文件恢复的目的。同时误格式化同误删除的恢复方法在使用上基本上没有大的区别,只要没有用Fdisk命令打乱分区的硬盘(利用FDISK命令对于40G以内的硬盘进行分区,还是很方便实用的,所有启动盘上都有,主板支持也没有任何问题),要恢复的文件所占用的簇不被其他文件占用,这样,格式化前的大部分数据仍是可以被恢复的。而且如果你的Windows系统还可以正常使用的话,那么最简单的恢复方法就是用Windows版EasyRecovery软件,它恢复硬盘数据的功能十分强大,不仅能恢复被从回收站清除的文件,而且还能恢复被格式化的FAT16、FAT32或NTFS分区中的文件。


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十分简单,解压缩安装以后,运行EasyRecovery,出现主界面。左侧4个功能的按钮以及2个软件支持按钮,磁盘诊断可以帮助我们测试潜在硬件故障、监视并报告潜在驱动器故障、查看驱动器空间使用详细资料、IDE硬盘跳线设置、以及分析文件结构和创建可引导的诊断磁盘。而且6个功能按钮提供的数据恢复选项功能,对于我们需要的硬盘资料恢复来说至关重要,EasyRecovery Professional提供了多种数据恢复选项。其中包括:使用高级选项自定义数据恢复功能、查找并恢复已删除文件、从一个已格式化的卷中恢复文件、不以来任何文件系统结构信息进行恢复此软件还可以保存恢复数据进度以及创建可引导的紧急引导软盘。

实际操作中,我们将选择高级选项自定义数据恢复功能来进行数据恢复操作,经过扫描系统会显示磁盘驱动器信息,在这里我们选择了恢复资料的硬盘分区C盘,按照提示要求,点击“下一步”后软件EasyRecovery Professional将自动扫描分区,之后会把所有详细文件信息显示出来,其中包括目前还存在的和已经被删除的文件。紧接着要选中你想恢复的文件,选择“下一步”进入到选择目标位置屏幕,过一会后EasyRecovery成功的找回了丢失的文件,这时选择“取消”退出该工具即可。

以上是当我们遇到硬盘数据丢失后如何进行数据恢复的几种方法,相信这些对于电脑高手的朋友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但还有不少初学电脑的朋友在为硬盘数据的丢失而苦恼啊!通过今天简单介绍的几种方法,衷心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帮助。
1、显示:

“C:Drive Failure Run Setup Utility,Press(F1)To Resume”

  此类故障是硬盘参数设置不正确所以从软盘引导硬盘可用,只要重新设置硬盘参
数即可。

2、显示:

“No ROM Basic,System Halted”

  病因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引导程序损坏或被病毒感染,或是分区表中
无自举标志,或是结束标志55AAH被改写。

  治疗方法:从软盘启动,执行命令“FDISK/MBR\"即可。FDISK中包含有主引导程
序代码和结束标志55AAH,用上述命令可使FDISK中正确的主引导程序和结束标志覆盖硬
盘上的主引导程序,这一招对于修复主引导程序和结束标志55AAH损坏既快又灵。对于
分区表中无自举标志的故障,可用NDD迅速恢复。


标 题: 硬盘的常见错误提示及解决方法
发信站: 虎踞龙蟠 (2003年07月19日13:02:5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硬盘的常见错误提示及解决方法
1、显示:

“C:Drive Failure Run Setup Utility,Press(F1)To Resume”

  此类故障是硬盘参数设置不正确所以从软盘引导硬盘可用,只要重新设置硬盘参
数即可。

2、显示:

“No ROM Basic,System Halted”

  病因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引导程序损坏或被病毒感染,或是分区表中
无自举标志,或是结束标志55AAH被改写。

  治疗方法:从软盘启动,执行命令“FDISK/MBR\"即可。FDISK中包含有主引导程
序代码和结束标志55AAH,用上述命令可使FDISK中正确的主引导程序和结束标志覆盖硬
盘上的主引导程序,这一招对于修复主引导程序和结束标志55AAH损坏既快又灵。对于
分区表中无自举标志的故障,可用NDD迅速恢复。



3、显示:

“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或“Missing operating system”

  病因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DOS引导记录出现错误。DOS引导记录位于逻
辑0扇区,是由高级格式化命令FORMAT生成的。主引导程序在检查分区表正确之后,根
据分区表中指出的DOS分区的起始地址,读DOS引导记录,若连续读五次都失败,则给出
“Error loading opearting system”的错误提示,若能正确读出DOS引导记录,主引
导程序则会将DOS引导记录送入内存0:7C00h处,然后检查DOS引导记录的最后两个字节
是否为55AAH,若不是这两个字节,则给出“Missing operation system”的提示。

  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用NDD修复即可。若不成功,只好用FORMAT C:/S命令重写D
OS引导记录,也许你会认为格式化后C盘数据将丢失,其实不必担心,数据仍然保存在
硬盘上,格式化C盘后可用NU8.0中的UNFORMAT恢复。如果曾经用DOS命令中的MIRROR或
NU8.0中的IMAGE程序给硬盘建立过IMAGE镜像文件,硬盘可完全恢复,否则硬盘根目录
下的文件全部丢失,根目录下的第一级子目录名被更名为DIR0、DIR1、 DIR2......,
但一级子目录下的文件及其下级子目录完好无损,至于根目录下丢失的文件,你可用N
U8.0中的UNERASE再去恢复即可。


4、显示:



“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

  治疗方法:

  1、重新分区格式化

  2、如0磁道损坏需要低级格式化,然后用Set Comspec(指定Command文件位置)
,使得Command远离0磁道。

  当硬盘出现分区故障后,希望用户先用上述方法解决,若不成功,对硬盘分区格
式化是解决软故障的基本方法,但信息将被清除。其使用原则是:能用高格解决的不用
分区,能用分区解决的不用低级格式化。


5、显示:
“Device error” 然后显示:“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Replace and s
trike any key when ready”

  说明硬盘不能启动,用软盘启动后,在A:\>后键入C:,屏幕显示:“Invalid d
rive specification",系统不认硬盘。



  病因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CMOS中的硬盘设置参数丢失或硬盘类型设置
错误造成的。

  治疗方法:进入CMOS,检查硬盘设置参数是否丢失或硬盘类型设置是否错误,如
果确是该种故障,只需将硬盘设置参数恢复或修改过来即可,如果忘了硬盘参数不会修
改,也可用备份过的CMOS信息进行恢复,如果你没有备份CMOS信息,也别急,有些高
档微机的MOS设置中有“HDD AUTO DETECTION”(硬盘自动检测)选项,可自动检测出硬
盘类型参数。若无此项,只好打开机箱,查看硬盘表面标签上的硬盘参数,照此修改即
可。

6、显示:

“HDD Controller Failure”

  病因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硬盘线接口接触不良或接线错误。

  治疗方法:先检查硬盘电源线与硬盘的连接,再检查硬盘数据信号线与多功能卡
或硬盘的连接,如果连接松动或连线接反都会有上述提示,最好是能找一台型号相同且
使用正常的微机,可以对比线缆的连接,若线缆接反则一目了然。

7、显示:



“Invalid partition table”,硬盘不能启动,若从软盘启动则认C盘。

  病因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硬盘主引导记录中的分区表有错误,当指定
了多个自举分区(只能有一个自举分区)或病毒占用了分区表时,将有上述提示。主引导
记录(MBR)位于0磁头/0柱面/1扇区,由FDISK.EXE对硬盘分区时生成。MBR包括主引导
程序、分区表和结束标志55AAH三部分,共占一个扇区。主引导程序中含有检查硬盘分
区表的程序代码和出错信息、出错处理等内容。当硬盘启动时,主引导程序将检查分区
表中的自举标志。若某个分区为可自举分区,则有分区标志80H,否则为00H,系统规
定只能有一个分区为自举分区,若分区表中含有多个自举标志时,主引导程序会给出“
Invalid partion table\"的错误提示。

  治疗方法: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用NDD修复,它将检查分区表中的错误,若发现错
误,将会询问你是否愿意修改,你只要不断地回答YES即可修正错误,或者用备份过的
是病毒感染了分区表,格式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先用杀毒软件杀毒,再用NDD进行
修复。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能解决,还有一招,就是先用FDISK重新分区,但分区大小必
须和原来的分区一样,这一点尤为重要,分区后不要进行高级格式化,然后用NDD进行
修复。修复后的硬盘不但能启动,而且硬盘上的信息也不会丢失。其实用FDISK分区,
相当于用正确的分区表覆盖原来的分区表。尤其当用软盘启动后不认硬盘时,这一招特
灵。137GB以上的硬盘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不解决这种限制的话,会造成无法识别或不能完全使用其容量。137GB容量限制是指一些较早推出的主板不支持48bit LBA寻址模式,造成系统无法使用137GB以上的硬盘存储空间。要正常使用其全部容量,需满足以下要求:

  1、主板芯片组和BIOS支持大于137GB的硬盘。

  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主板是否支持48位寻址,可以下载48bin LBA test program来检验一下。这个小软件网上提供下载的地方很多,可以搜索到的。使用之前先挂接上一块容量超过137GB的大硬盘,在DOS下运行该软件,程序会自动检测到系统中已连接ATA和ATAPI设备,并给出相应的提示信息。如果检测结果显示为“PASSED”,则说明主板BIOS支持48bit LBA寻址方式;假如显示为“FAILED”则表示不支持;如果显示为“UNDETERMINED”则说明测试程序也不能确定主板BIOS是否支持48bit LBA寻址方式。
  目前VIA VT8233A、VIA VT8235、VIA VT8237、SIS 961、SIS 963等,以及Intel 810~875系列的芯片组都可以支持超过137GB容量的硬盘。一般2002年以后发布的BIOS都可以支持。如果不支持,可以考虑通过刷新BIOS的方法解决,如果你的主板推出时间比较早,那么恐怕不会再有新的BIOS发布,那还有两种途径解决:一是购买Ultra ATA/133 PCI等硬盘适配卡了,如果系统BIOS不支持通过Ultra ATA/133 PCI适配卡引导系统,那只能把它当作从盘使用了;二是可以借助硬盘厂商发布的专用工具软件,例如希捷的DiscWizard Starter Edition、Maxtor的MaxBlast、Western Digital的EZ Drive,这三款软件都可以在主板BIOS不支持的情况下驱动大容量硬盘,它们会在主板BIOS启动之后、操作系统启动之前加载,这样就可以正确管理大容量硬盘。

  2、Windows的版本要支持大于137GB的硬盘。

  不支持48位寻址的操作系统,如Win98/Me、未集成补丁包的Win2000/XP等,在安装相应的硬盘驱动程序后也可以支持大于137GB的硬盘,但在访问大于137GB的数据时有可能出现溢出的Bug,造成破坏。最常见的情况是,在写入大量数据(120GB以上)后就丢失了分区,或拷贝数据过程中失去响应,重启后报告该分区没有格式化等。
  目前,以下系统完全支持大于137GB硬盘的全部容量: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SP4
  windows 2000 Server+SP4
  windows XP Home+SP1
  windows XP professional+SP1
  对于Intel芯片组来说,它提供的Intel Application Accelerator就对超过137GB的硬盘提供了支持,一定要安装。VIA芯片组要装最新的VIA 4 in 1驱动。

  3、大于137GB的硬盘分区

  ①用windows 2000+SP4或windows XP+SP1安装盘启动电脑,先分一个主分区,再在该分区上安装windows 2000+SP3或windows XP+SP1系统,最后用系统自带的磁盘管理工具对余下的未分区部分进行分区;
  ②把大硬盘挂到其它安装有windows 2000+SP4或windows XP+SP1的电脑上作为从盘,用系统自带的磁盘管理工具进行分区;
  ③用WinMe自带的FDISK分区,然后安装win2000/XP,安装完毕马上升级到windows 2000 SP4或windows XP SP1;
  ④为了保证分区表的稳定,目前来说,暂时不建议使用第三方分区软件。

备注:

以前的28位ATA规范将硬盘最大容量限制为65536×16×255×512=131GB,按硬盘厂商的算法就是137GB,这个限制显然影响大于137GB硬盘用户的使用了。不过主板如果支持48位LBA寻址就能支持137GB以上的硬盘,而大多数新主板都支持新规范。以下是部分支持这一规范的南桥芯片:Intel ICH/ICH2/ICH4/ICH5,VIA VT8233A/8235及以后,SiS 961及以后等。采用这些南桥芯片的主板,只要刷新BIOS就可支持大容量硬盘。如果你不能确定你的主版是否支持48位寻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Intel 48-bit LBA Test Program”(Intel出品的检测48位LBA的测试程序),它可以检测主板BIOS是否支持48位LBA寻址方式,从而确定你的主板BIOS是否支持137GB以上的硬盘。这里下载。48位的ATA新规范,支持容量高达144155188GB的硬盘,不过受目前32bit操作系统影响,暂时只能支持到2200GB。

  常见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 98、 Windows Me、 Windows 2000、Windows XP 等在默认情况下,没有启用48位LBA支持,不支持37G以上的硬盘。按照微软的说法:同时满足下列要求才可以正确使用137GB以上的硬盘:必须具有48位LBA兼容BIOS,必须具有一个容量超过137GB的硬盘,必须安装了 Windows XP 或 Windows 2000。但是,实际使用中还是遇到不少的麻烦,如果使用操作系统不恰当或者没有正确安装专用补丁都有可能导致数据丢失,

  正确使用137GB以上的硬盘需要3步:升级BIOS或设置CMOS启用SATA通道;巧妙分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安装系统补丁确保数据安全。


第一步:设置CMOS启用SATA通道
  865的主版支持137GB以上的硬盘,不需要升级,但是并不是你立即可以使用SATA硬盘,BIOS默认只有IDE的2个通道,需要在CMOS中启用SATA通道。进入On Chip Device,最下面是关于SATA的设置项,On-Chip Serial ATA支持4项设置 :
    关闭(Disabled)
    额外的加强的通道(Enhanced Mode)  只能使用在WINDOWS2000/XP系统上
    传统第一通道(For Primary)     当使用第一通道时,第一通道不可以使用IDE硬盘装置
    传统第二通道(For Secondary)    当使用第二通道时,第二通道不可以使用IDE硬盘装置

  确保AGP/PCI频率在标准的66/33MHz。SATA硬盘对AGP/PCI频率很敏感,如果AGP/PCI频率过高,就极有可能会出现不认硬盘的现象。保存设置,重新启动就可以看到主版正确显示了SATA硬盘参数,说明BIOS支持超过137GB的大容量硬盘。

第二步:巧妙分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我曾经在一个著名的IT论坛提这个问题,建议真不少:DM、PQ还有FDISK。来试试:用 Windows 98 启动盘启动机器,进入DOS,先FDISK,问题出现了,容量不到55G,只好退出。用 Windows ME 的启动盘(版本是4.9.3000),FDISK能正确显示容量,看来可以分区。但是不想用FDISK,因为太慢了。另外,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Format 命令无法正确显示大于 64GB 的分区或逻辑驱动器的大小。
  当您使用 Format.com 格式化大于 64GB字节( 或 68,719,476,736 字节)的分区或逻辑驱动器时,Format.com 在格式化过程开始所报告的要格式化的硬盘大小不正确。但是,随着格式化过程的继续,整个硬盘会被格式化,在操作完成时,将会正确显示格式化后的大小。原因是Format.com 会在内部使用一些16位值来计算最初所显示的驱动器大小,当驱动器大小等于或大于 64GB 时,这些变量中有一些会溢出。例如,如果分区或逻辑 驱动器的大小为 70.3GB(75,484,122,112 字节), Format 命令最初报告的驱动器大小就是 63 GB(6,764,579,840 字节)。这只是显示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是表面问题,硬盘将被格式化为其完整大小。
  对于DM9.56,能正确识别硬盘容量,但是也不敢用。有一个网友用在本身就支持 137GB 以上大硬盘的主板上,后果是:那个被改的 160G 或者 250G 硬盘只能当成 137G 使用。血的教训,一个 160G 的就因此成了残废 137GB。不过不排除有人使用DM分区并正常使用,硬盘经销商也是这样推荐的。
  目前比较实际的方法是,用 Windows XP 光盘启动,然后根据提示先建立系统区,安装 XP 系统,剩下的空间暂时不管。进入 Windows XP,先装 Service Pack 1,然后用 Windows XP 的磁盘管理器进行分区,速度快,安全可靠。
以管理员或 Administrators 组的成员身份登录。单击开始,单击运行,键入 compmgmt.msc,然后单击确定,在控制台树中,单击磁盘管理。


1、 若要在基本磁盘上创建新分区或逻辑驱动器,请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1) 在“磁盘管理”窗口中,完成下列步骤之一,然后继续执行第 2 步:
?     若要创建新分区,请右键单击要创建该分区的基本磁盘上未分配的空间,然后单击新建磁
盘分区。
?     若要在扩展磁盘分区中创建新的逻辑驱动器,请右键单击要创建逻辑驱动器的扩展磁盘分
区上的可用空间,然后单击新建逻辑驱动器。
(2) 在“新建磁盘分区向导”中,单击下一步。
(3) 单击要创建的分区的类型(“主磁盘分区”、“扩展磁盘分区”或“逻辑驱动 器”) ,然后单击下一步。
(4) 在“分区大小(MB)”框中指定分区的大小,然后单击下一步。
(5) 决定是手动指派驱动器号、让系统自动枚举驱动器还是不为新分区或逻辑驱动 器指派 驱动器号,然后单击下一步。
(6) 通过使用下列步骤之一指定要使用的格式化选项:
?     如果您不想格式化该分区,请单击“不要格式化这个磁盘分区”,然后单击 下一步。
?     如果您想格式化该分区,请单击“按下面的设置格式化这个磁盘分区”,然 后在格式对话 框中完成以下步骤:
a.在“卷标”框中为该卷键入一个名称。请注意,这是可选步骤。
b.在“文件系统”框中单击要使用的文件系统。
  您可更改磁盘分配单元大小,然后指定是否执行快速格式化,或者指定是否在 NTFS卷 上启用文件和文件夹压缩。单击下一步。确认选定选项正确无误,然后单击完成。这就创 建了新分区或逻辑驱动器,它们出现在“磁盘管理”窗口中的相应基本磁 盘中。如果您在第 6 步中选择了格式化该卷,则现在启动格式化过程。
2、若要格式化分区、逻辑驱动器或基本卷,请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1) 在“磁盘管理”窗口中,右键单击要格式化(或重新格式化)的分区或逻辑驱动器,然后单击格式化。
(2) 在格式化对话框中,在“卷标”框中为该卷键入一个名称。请注意,这是可选步骤。
(3) 在“文件系统”框中单击要使用的文件系统。如果您愿意的话,还可更改磁盘分配单元大小,指定是否执行快速格式化,或者指定是否在 NTFS 卷上启用文件和文件夹压缩。
(4) 单击确定。
(5) 当您被提示格式化卷时,请单击确定。将启动格式化过程。
3、若要查看分区或逻辑驱动器的属性,请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1) 在“磁盘管理”窗口中,右键单击所需的分区或逻辑驱动器,然后单击属性。
(2) 单击相应的选项卡以查看相应的属性。
4、若要删除分区或逻辑驱动器,请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1) 在“磁盘管理”窗口中,右键单击要删除的分区或逻辑驱动器,然后单击删除分区或 删除逻辑驱动器。
(2) 当您被提示删除分区或逻辑驱动器时,请单击是。该分区或逻辑驱动器即被删除。
  当您删除分区或逻辑驱动器时,该分区或逻辑驱动器上的所有数据将同分区或逻辑驱动器本身一起被删除;您不能删除系统分区、引导分区或包含活动的页面(交换)文件的分区 ;除非扩展磁盘分区为空,否则不能删除扩展磁盘分区。在删除扩展磁盘分区之前,必须删 除扩展磁盘分区中的所有逻辑分区。如果你的分区小于2G,即使你选择了FAT格式,系统在格式化的时候自动转成FAT32格式。
如果你的分区大于32G,系统将自动格式化为NTFS格式。

第三步:及时安装系统补丁,确保数据安全
  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98、Windows Me、Windows 2000、Windows XP 等在默认情况下,没有启用48位LBA支持。如果你的BIOS不支持48位LAB寻址,请将操作系统安装在第一个分区,而且要小于 137GB。
1、对于XP系统
(1) 首先安装Service Pack 1
  只有在安装了 Windows XP Home Edition 或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的 Service Pack 1 (SP1) 之后才会启用48位LBA支持。在没有安装SP1的 Windows XP 中手动启用 48 位 LBA 支持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我的硬盘就是因为没有安装SP1补丁导致数据丢失。
(2) 其次修改注册表
  启动“注册表编辑器”(Regedt32.exe)。 在注册表中找到并单击下面的项: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Atapi\Parameters\
在编辑菜单中,单击添加值,然后添加下列注册表值:

值名称:EnableBigLba
数据类型:REG_DWORD
值数据:0x1
退出“注册表编辑器”。
  (3) 关于旧版本 Windows
  另外,如果磁盘分区中安装了不支持48位LBA的旧版本 Windows(例如, Windows 2000 或更旧版本),而该分区以前是由可识别 48 位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XP,它占用更多空间或超出当前137GB 的可寻址限制)创建的,则可能出现破坏数据的情况。如果在注册表中启用了48位ATAPI支持,并且具有容量超过 137GB 的硬盘,但是没有48位LBA兼容BIOS,则只有硬盘的前137GB 是可寻址的。不能使用硬盘的其余部分。
(4) 检查 Atapi.sys的版本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打过SP1的补丁也要检查 Atapi.sys 的版本,因为只有5.1.2600.1135版本(或者对Windows XP 64-Bit Edition需要 5.1.2600.1152版本)才能完全支持48 位 LBA 。而5.1.2600.1135版本在推出SP1后推出的,这个文件是在331958这个补丁里。

为了你的数据安全建议及时更新的操作系统。
2、对于Windows 2000系统
  首先安装 Service Pack 3 ,虽然微软公司说安装 SP3 后就可以支持48位LBA寻址,但是一再强调更新你的操作系统到最新的补丁。其次修改注册表,操作同上。

(climbmount):其实并不是系统不支持,是系统附带的分区工具不支持,如98的fdisk只支持最大64G.只打补丁4还不行,还得手工改注册表。麻烦啊。用2003吧,呵呵呵。

找到一种方法:用2000盘起机,删掉所有分区,然后划出主分区装系统,其余的硬盘空间先不要管,装完系统装sp4(XP sp1)然后修改注册表:   

在注册表中找到并单击下面的项: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Atapi\Parameters   
在编辑菜单中,单击添加值,然后添加下列注册表值   
值名称:EnableBigLba   
数据类型:REG_DWORD   
值数据:1   
以上修改注册表示让系统打开48位寻址功能,打补丁后系统并没打开,这和主板bios是相对应的,都要支持才可以。   

然后重启动,在系统里控制面板-〉计算机管理-〉硬盘管理里面分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硬盘所有容量就认出来了!   
OK!

(palan):用xp以上的系统格式化后挂上2000(警告:有些时候在2K里面存的数据会自己遭到破坏,如果出现这样情况,且一定要在2K里面使用的话,只能在2K里面格回127G使用-此问题出现在使用的机器的BIOS里面只能检测到130多G的情况下)
随着各厂家SATA硬盘价格的持续走低,支持SATA的主板逐渐繁荣和成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SATA硬盘来构建自己的电脑平台。但是由于SATA硬盘有别于并口PATA硬盘,安装和使用中会有很多不同,而使很多用户在购买后遇到很多麻烦。本文将以问答形式,对一些常见的问题给予说明:

  一. 问:听说SATA硬盘的数据线和电源线接口不同于PATA硬盘,在购买SATA硬盘时是否需要额外购买?

  答:一般支持SATA硬盘的主板都会附带一条专用7芯数据线和电源线,而现在的新型电源基本也都提供专门SATA设备的供电接口。另外,还有某些SATA硬盘还额外搭配了一个原PATA硬盘使用的D型电源接口,可以兼容使用旧有的电源。所以通常我们并不需额外购买。如果确实需要,SATA数据线大约10元,电源接口转接线也在10元上下,电脑市场都有*,质量尚可。  

  二. 问:SATA硬盘安装系统时是否都要额外加载驱动才能找到硬盘?

  答:不全是,要分情况而定。

  在安装DOS/Win98/WinME系统时,SATA硬盘不需要加载任何驱动,可与PATA硬盘一样使用。

  在安装Windows2000/XP/2003系统时,一般由主板南桥芯片(如Intel的ICH5/R,VIA的VT8237等)提供的SATA控制器在没有内置或在BIOS设置中屏蔽了RAID功能时,也不需要加载驱动即可找到硬盘;在开启RAID时,需要加载驱动。而使用第三方芯片的SATA控制器,则必须加载驱动。

  随着Serial ATA硬盘(简称SATA硬盘或叫串口硬盘)与普通IDE硬盘价格差距的缩小,以及越来越多支持SATA硬盘的主板上市(如KT600、i865P/PE、i875P等),很多人在装机时都选择了SATA硬盘。但是有不少朋友反映在SATA硬盘上安装WindowsXP系统困难。笔者最近正好给朋友装了一台KT600+希捷SATA硬盘的电脑,发现安装WindowsXP时确实有问题,它会提示找不到硬盘。笔者总结了一下安装经验,只需要注意三点便可以将WindowsXP顺利安装在你的SATA硬盘上。

  1.因为WindowsXP本身不直接支持串行ATA控制器,安装Windows XP的时候必须从软驱中搜索第三方的SATA驱动,若没有主板附带的软盘驱动时,必须将光盘中的驱动拷贝到软盘中。所以,首先须要有软驱才行。如果你安装Windows 98系统的话,只需要在BIOS中把启动选择为SCSI/SATA就可以像普通IDE硬盘一样正常安装了。

  2.在首次安装WindowsXP寻找SCSI设备时,按下F6键(此时屏幕下方会有文字提示)来加载第三方驱动程序。但请注意,出现提示后大约只有2秒的时间让你按键,错过的话又得重启再来一次。按下F6后,稍等一会儿系统提示按S键,会自动搜索软驱中的驱动,选择主板提供的驱动软盘中合适的驱动。然后会显示你所选择的驱动已经加载,按回车继续,下面就是正常的WindowsXP安装步骤了。

  注意:有的主板(如硕泰克的KT600-R)提供的驱动软盘中,其INF文件是放在文件夹里的,需要将它拷贝到软盘的根目录才能被自动搜索到。

  3.如果你的主板板载Silicon Image SATA RAID的话,Windows XP安装完成后,可能还要再安装一次SATA RAID驱动程序,对于这一点,不同主板的要求稍有不同,在其主板说明书中都会有详细说明,请多加注意。如硕泰克的KT600-R,系统启动后在硬件设备管理器中的其他设备会显示黄***色问号RAID设备,需要为它重新安装驱动。放入主板提供的软盘或光盘,让系统自动搜索,如提示搜索不到,则手动指定INF文件即可。

  三. 问:必须安装SATA驱动的情况下,没有配备软驱怎么办?

  答:现阶段,win2000/XP系统安装光盘加载额外设备驱动时,只读取软驱。

  虽然,我们可以自己打造一张集成了所需SATA控制驱动的系统安装光盘,来免去必须从软驱加载的麻烦。但是,其制作工程和设置很复杂,需要对windows系统加载驱动的方式和SATA驱动文件有一定深入的了解,而且设置中稍有一点错误都会导致驱动加载不成功。所以还是推荐花70元买个软驱省得麻烦。

  关于集成SATA驱动的方法,可以参考52硬件文库里的内容(http://www.52hardware.com/

  四. 问:SATA硬盘驱动有通用驱动吗?答:SATA驱动并不是指硬盘的驱动,而是指SATA控制器驱动,分为主板芯片组南桥内置和额外添加的第三方控制芯片两类,各厂家的驱动不能通用。

  各厂家都有不同的设计(在BIOS设置中就可看出不同),INTEL、VIA、SIS主板芯片的SATA控制器部分就不同,更别说其他的第三方控制器了,所以近期也不太可能有统一的驱动。最大的希望是微软能在后续的系统安装光盘中直接集成各大厂家的SATA控制驱动,那就最方便了。

  一般主板都会附带驱动软盘,但也有仅提供主板驱动光盘,需要将SATA驱动文件拷贝到软盘。还有的是需要用主板光盘的特定程序制作SATA驱动软盘,这点需要看主板说明书上的相关说明。

  五. 问:SATA硬盘能和PATA硬盘共存吗?

  答:当然可以,但需根据SATA控制器设置有所不同。

  让SATA和PATA和平共处的关键在于其占用的IDE通道位置不能冲突。还要注意DOS/Win98/WinME系统只能支持一共4个IDE设备,而Win2000/XP/2003系统可一共支持6个设备(注:第三方的SATA控制器可突破此限制)。关于SATA占用IDE通道位置的设置部分,各厂家有所不同。以Intel865PE芯片组的ICH5南桥为例:进到BIOS后,选择Main下的IDE Configuration Menu,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选择两种IDE操作模式:兼容模式和增强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

  其中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为把SATA硬盘端口映射到并口IDE通道的相应端口,通常适用于DOS/Win98/WinME系统;Enhanced Mode下的SATA硬盘将使用独立的IDE通道,不与原PATA设备冲突,但仅适用于Win2000/XP/2003系统。

  其中的设置项根据不同的主板而稍有不同,比较复杂。如有深入了解的需要,可看主板说明书并参照《明明白白用SATA硬盘》、《再谈明明白白用SATA硬盘》两篇文章。

  六. 问:SATA硬盘不支持FDISK和DM等分区工具以及GHOST软件了吗?

  答:当然支持。使用这类软件有问题的情况多出现在以ICH5为南桥的主板,因为这些软件都是基于DOS平台的,所以如上文所说必须采用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当设置为增强模式(Enhanced Mode)时就会引发这些软件不能使用的故障。

  另外,使用160G及以上容量的SATA硬盘时,由于FDISK和DM这类分区软件推出较早,并不能完善支持大于137G硬盘的48bit寻址,有可能引起莫名其妙的故障,所以最稳妥的方法是使用集成了SP1补丁的XP系统安装光盘,在安装系统前只分一个系统区用来安装系统。(2000系统也是一样,需SP4补丁)

  等装好了系统,先修改注册表,在运行中输入regedt32,确定。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Atapi\Parameters子项下新建一个键值:点菜单栏的编辑-添加数值,数值名称: EnableBigLba ,数值类型: REG_DWORD,数值:0x1 。然后再用控制面板-计算机管理工具中的磁盘管理功能分其余的分区。
  七. 问:SATA硬盘上可以安装Linux系统吗?

  答:可以。如:REDHAT 9,在安装之前需要设置为Compatible Mode,否则就会找不到硬盘。安装好后,要升级内核到2.4.22,如果使用的CPU支持超线程,请在编译内核时选择SMP的支持。接着修改GRUB的启动参数,将 hda 改成 hde,分区号不变。还有FSTAB也需改一下,不然启动后不能激活“SWAP”交换分区。重新启动后,将BIOS中的Compatible Mode改为Enhanced Mode,这样就能发挥SATA接口的性能了。

  八. 问:据说SATA硬盘支持热插拔,确实可以使用此功能吗?

  答:目前SATA技术分为V1.0和V2.0两个版本,其中V1.0不支持热插拔技术,在V2.0规格中SATA实现了热插拔功能。

  对热插拔产生影响的只有主板和硬盘本身而已,只要硬盘和主板都支持这个功能,再安装了正确的驱动程序,就可以实现硬盘热插拔了,至于选用何种操作系统都没有关系。现在市场上新推出的硬盘如:希捷酷鱼7200.7.SATA硬盘就支持V2.0规格,并且因为传统PATA的4Pin电源插头不能支持热插拔的功能,所以希捷这个系列的硬盘均不支持传统PATA的4Pin电源接头。这个功能还需主板支持,由于Intel的ICH5南桥芯片不支持热插拔功能,所以i865系列的主板都不能支持此功能。现在官方对外宣布支持SATA热插拔的主板厂商很少,目前只有华擎,具体支持此功能的型号可以看http://www.asrock.com/product/index_china.htm

  另外,虽然主板硬盘都支持热插拔了,但是在没断硬盘电源的情况下,仅热插拔SATA 数据线,有时会导致热插拔功能的失效。而且注意两次连续热插拔操作的时间间隔必须超过5 秒种。SIS等芯片的SATA控制器,有专门的SATA控制软件,可以使SATA的热插拔更加安全可靠。不过,目前看来SATA的热插拔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毕竟硬盘不同于闪存等外设,它更加脆弱,所以请慎用热插拔。

  总结:每一个新技术的诞生,性能和功能提高的同时也多会伴随着设置和使用上的不习惯。目前SATA接口化设备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将来除了硬盘还会有更多的设备SATA化,我们要紧紧抓着潮流,尽快了解和掌握它。仅希望本文能使即将选购SATA硬盘的读者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免去使用中遇到问题手足无措的尴尬。
现象:在安装了第二块硬盘后,老硬盘与新硬盘上的盘符会出现盘符交叉的现象,在调用文件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麻烦,甚至导致某些程序无法使用。

  方法:
1.屏蔽硬盘法
  将两块硬盘设置好主从关系并正确连接,然后开机进入BIOS设置程序。在“Standard CMOS Features”选项中将从盘参数项设为“NONE”,屏蔽掉从盘。在“Advanced BIOS Features”选项中设置主盘为启动硬盘。保存设置后重新启动,则硬盘盘符就会按照主、从盘的分区顺序排列好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从盘只能在Windows下正常使用,在纯DOS模式下无法识别从盘。

  2.重新分区法
  设置好主从关系并正确连接硬盘后,使用任一款分区软件将从盘全部划为逻辑分区,则从盘的盘符就会按顺序排在主盘后面。(陈会安)

  3.Win 9x:使用Letter Assigner
  Letter Assigner能够任意指定硬盘的盘符。启动Letter Assigner,在Letter Assigner的工具栏下方列出了“A~Z”26个盘符,其中黄***色表示当前可以选择使用,灰色表示当前不可使用。在主窗口中选中需要修改的盘符,然后从盘符栏中选择修改后的盘符,执行“文件→保存”命令,重新启动计算机即可。

  在*作过程中,如果需要放弃修改,只要执行“编辑→恢复原版”或者按下“Ctrl+Z”组合键即可。一般情况下系统盘的盘符不能修改,否则可能造成系统启动错误。当修改系统盘的盘符时,Letter Assigner会弹出一个提示窗口。(LanFu)

  4.Win 2000/XP:*作系统设置法
  以上几种方法建议大家只在Win 9x\Me下使用,而在 Win 2000\Me下硬盘的混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且可以通过设置指定驱动器名。

  以Win 2000为例,*作步骤是: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接着展开“存储→磁盘管理”,右键选中需要调整的分区,选择“更改驱动器名和路径”选项,点击“编辑”按钮,然后进行调整工作即可。

  注意:所设定的驱动器名称只能是未使用过的;当设定完成后,会弹出警告窗口,说该*作可能造成驱动器停止,不用理会,点击“确定”即可。(任亚维)

  5.利用PartitionMagic
  PartitionMagic(分区魔术师)可以对硬盘进行重新分区、格式化、复制分区等*作,使用它修改盘符的*作方法如下:

  启动PartitionMagic,鼠标右击需要修改的盘符,在快捷菜单中选择“高级→修改驱动器盘符”,然后在弹出的“更改驱动器盘符”窗口中选择新的盘符,单击“确定”按钮,接着选择“常规→应用改变”命令,按照提示重新启动即可。

另:

  (1)Windows 2000/XP
  Windows 2000/XP一般不会产生盘符交叉的问题,但前提是安装Windows 2000、XP时只安装了一块硬盘,安装结束后才能挂上第二块硬盘,假如是在添加第二块硬盘后安装Windows 2000/XP的话,那么仍然会产生盘符交叉,而且这是永久性的,即使取下第二块硬盘也无济于事。

  不过,我们可以进入“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窗口,在“计算机管理”下选择“磁盘管理”,选中相应分区,从右键菜单中执行“更改驱动器名和路径”命令,在图1对话框中点击“更改”按钮,然后重新指派一个驱动器号,再对其他分区重复执行该命令即可。

  (2)Windows 9x/Me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只须在BIOS设置程序中稍稍动些脑筋,将第一块硬盘设置为“User”或“Auto”,而将第二块硬盘设置为“NONE”,这样尽管BIOS无法发现这块硬盘,但Windows 9x/Me的即插即用功能会自动检测第二块硬盘,并自动分配盘符,令人担心的盘符交叉现象也就不复存在了。当然在纯DOS模式下第二块硬盘是看不到的。

  (3)Fdisk
  我们可以在执行Fdisk命令分区时,选中“Change current fixed disk drive”项,然后选中第二块硬盘将所有分区删除,再选择“Create Extended DOS Partition”将所有空间都分配给扩展分区使用,接下来再进行分区。也就是说不创建主分区只创建扩展分区,最后格式化就行了。教你如何减少硬盘坏道发生的机率

  平时日常意识到正确的硬盘使用、维护习惯,其实可以大大降低磁盘"发病"的机会。下面我谈谈几个比较实用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硬盘在工作时盘片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所以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断开电脑的电源!如果突然遭到断电,一般情况下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只是下次启动的时候系统会自动磁盘扫描一下就可以。但在这个机率下也有可能会发生以下的情况:轻则操作系统丢失文件,进不了系统;重则很有可能会引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磨擦而损坏硬盘。

  影响硬盘正常运作的另一个"杀手"就是灰尘,对于电脑使用时候较长、机箱加装的抽风系统,特别是针对硬盘而设计,有固定底盖的硬盘风扇盒,日子久了,机箱环境内灰尘较多,很容易积累在硬盘的内部(底部)的电路元器件上,影响散热,不造成元件损坏也降低硬盘的使用寿命。而且硬盘的盘片上粘有非常轻微和灰尘,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运转时划伤盘片),所以大家不要自己拆开硬盘盖。

  此外在日常使用中,如果有经常的软件或游戏的安装、卸载,删除电影文件等,这样会产生大量碎片,时间长了,不但影响系统运行的速度,还有可能损坏磁道。所以大家应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磁盘碎片整理。 * 现在的硬盘容量普遍都比较大,接近或者大于200G,磁盘整理起来可能花的时间比较长,其实大家可以借助第三方磁盘扫描软件,如:诺顿的磁盘扫描程序“Speedisk”等。

  在平时日常电脑的使用和维护中,大家只要多加注意一下,搬动硬盘的时候不要碰撞或掉下,并且保护好硬盘底部的集成电路。还有一样值得一提的是,要经常备份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不慎中毒后,软件查杀不能根治的话直接重装系统(或还原Ghost备份)比较实在,如果是中了硬盘病毒的话(这类病毒会破坏分区表,严重会侵蚀磁盘空间),建议升级杀毒软件,在纯DOS下查杀。
集成主板通常指那些在主板上直接集成了显卡、声卡或网卡等部件的主板,其中以集成显卡为重要特征。虽然集成主板并不是主流产品,但它以较低的价格及安装的简便性还是在主板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集成主板上的显卡、声卡、网卡等部份由于要占用大量系统资源,所以它的性能与非集成主板相比要差许多,这也是集成主板不能成为主流产品的重要原因。尽管集成主板性能不是很高,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设置与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提高它的性能。

  一、优化BIOS设置提高显示性能

  显示性能是集成主板发挥性能最主要的瓶径,尤其是在运行3D游戏等考验显卡性能的程序时,集成显卡就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而BIOS的设置与集成显卡的性能关系密切,留意并调校好以下几个BlOS选项就能为集成显卡带来更高的性能和稳定性。

  1、AGP Date Rote

  对于一般的主板,其显卡的AGP速率越高越好,但对集成显卡却未必是这样,因为目前的集成显卡只会用AGP通道传送少量指令数据,真正吃带宽的图形数据早已走“显示核心一内存”专用通道.所以AGP速率的高低不会成为集成显卡的性能瓶颈,但过高的AGP速率却会给系统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建议还是保持默认值为好。

  2、AGP Fast Write

  Fast Wrtte是快速写入的意思,这个选项能提高集成显卡的性能.但它也可能有负作用,对系统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根据使用经验,目前很多的集成显卡都能正常使用Fast Write选项。

  3、Grapphic Window WR Combine

  这个选项在基于SiS芯片组的集成主板比较多见,它可以起到优化图形系统的读\写性能,对集成显卡的性能有一定的提升,因此建议大家开启此选项。

  4、Video BIOS Cacheble

  它的作用是决定是否将VGA BIOS和RAM缓冲指至内存的某个地址段,虽然开启后能提高一些集成显卡的性能,可一旦有程序向该地址段写入数据,电脑就会出现死机现象。所以建议关闭该选项.因为Video BIOS Cachable给集成显卡性能的提高很有限.但却给电脑带来了不稳定的隐患。

  5、AGP Aperture Size

  AGP Aperture Size选项的含义是AGP有效空间的大小,即划拔内存为显存的大小。显存容量如何分配一直是集成主板使用者左右为难的问题,显存容量划大了,内存容量就会减少,影响整体性能,显存容量划小了,对显卡的性能又有影响。应根据自己机器的内存容量来确定,通过实际使用,AGP Aperture Size 选项在64MB显存和128MB显存下,一般的应用性能差别并不明显。实际上,64MB的显存即可满足多数新型集成显卡的需求,而类似sis630这类几年前的集成显卡仅需16MB的显存。

  Intel芯片组集成显卡有自己的一套显存分配法。早期Intel的整合显卡无须人工调整显存容量,而是自动分配,后来Intel又为Intel Extreme Graphics及其后续产品加入了“分级显存”功能,所谓分级显存就是“额定内存+动态显存”。额定内存规定了显存的最小分配值,当最小分配值不够用时,就会向操作系统请求更多的内存划为显存(动态显存)。所以,如果你不怎么玩大型游戏的话,那么尽可以将额定显存设置得小一些(如1MB),这既能满足游戏的需求,又能节省不少的内存。反之,最好将“额定显存”设为8MB以上,这虽会浪费一些内存.但却能获得更好的游戏兼容性。

  另外,显存划拔的大小与内存大小密切相关(Intel 81X等集成主板除外),如果你的内存为 256MB,建议设置显存容量为64MB以内,如果你的内存为 128MB以,建议设置显存容量为32MB以内。

  二、集成显卡也超频

  独立显卡超频很多玩家都试过,集成显卡也可以通过超频的方法来提高其性能,集成显卡超频无须进行任何软硬跳线设置,只要修改Windows注册表或用专门的显卡超频软件就可以完成。由于修改注册表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并且比较麻烦,而显卡超频软件使用简单,效果也比较好,所以它是玩家的首选。

  PowerStrip就是一款通用的显卡超频软件。安装完成后运行PowerStrip,会出现一个对话框,显示出显卡和显示器的型号、刷新率定义是按照标准设置还是自定义、是否在启动时运行DDC以检查即插即用的显示器等信息。然后单击“OK”按钮,PowerStrip便会驻留在内存中,并在任务栏显示工作图标。

  右击该图标,会弹出PowerStrip的工作主莱单,然后选中“Performance profiles- Configure...”。软件会根据你所使用的图形芯片类型弹出一个对话框,最顶端就标示该显卡的显示芯片类型。在“Engine Clock”下面的框里是当前显卡的核心工作频率,在“Memory Clock”下面的框里就是当前显存的工作频率。

  如果要使显卡超频使用,只要将左侧的显存频率或内核频率的滑块向上拖到合适的频率,再点击“Applv”按钮就会使显卡切换到新的频率。这里要提醒大家一点,在超频时不能求高心切,要逐步多次进行调节,不能一次大幅度地调高其工作频率。在超频后,要注意检查芯片组的温度及散热环境。

  另外,对有些集成主板来说,BIOS就可以用来调节显示核心的频率,这就更简单方便一些。

  三、集成声卡的合理设置

  与显卡相比,声卡占用的系统资源要少很多,但通过合理设置仍会节省一些系统资源。比如在Windows环境中关闭“音量控制”中的StoreWide或3D Depth两个选项,会大大减少声卡的CPU占用率,一般 Windows的默认值都是开启状态的。

  如果你对音质的要求很高。用普通的声卡的音频连接线不一定能达到你的要求,在听CD或VCD时你可以直接将音箱接到光驱的耳机插孔上,因为这种是数字输出效果,要比使用原来的模拟信号输出好很多,失真也小。

  如果你平常不爱听CD,建议最好将声音属性中的MIC和CD都关掉,这样可大大避免各种杂音。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双击系统任务栏中的小喇叭图标,然后把CD-ROM和 MIC PHONE两项静音即可。

  至于具体低、高音的设置,比较理想的方案是在声音属性中将你声卡的低音滑杆调到60%处,高音调到80%,总的系统音量应放到85%左右。当然,你也可以依你个人的品味随意取值。

  对于采用ALC650 AC97音效芯片的nForce2和SIS 655芯片组的主板,在播放音频文件时容易出现爆音的现象。这是因为它对DirectSound的硬件加速支持存在一些问题,只需运行DirectX诊断工具,在“声音”速项中降低“硬件的声音加速级别”就可以减低爆音的程度。

  四、正确调节CPU主频与内存频率

  CPU主频与内存频率都是影响集成主板特别是其显示性能的重要因素,现在主板对非标准外频都有一定分频比例,一般情况CPU超频内存就要降频使用。那么CPU主频与内存频率谁的影响更大呢?

  对于支持双通道DDR内存的集成主板来说,内存带宽已经足够,性能瓶颈主要来自CPU,所以适当调高CPU频率会带来更高的性能。对于那些只支持单通道DDR内存的集成合主板来说,它们的性能瓶颈来自内存带宽,而不是CPU,将内存频率适当提高会更为合理一些。AMD平台


VIA:
  除了支持K7系列CPU(Athlon/Duron/Athlon XP)的KT880/KT600/KT400A以及较早期的KT400/KM400/KT333/KT266A/KT266/KT133/KT133A外,还有有K8M800、K8T800、K8T800 Pro、K8T890和K8T890 Pro。其中,支持K7系列的KT600和KT880支持400MHz FSB、DDR 400内存和AGP 8X规范,KT880还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支持K8系列的K8M800和K8T800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K8T800 Pro、K8T890和K8T890 Pro支持10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K8M800、K8T800和K8T800 Pro支持AGP 8X规范,而K8T890和K8T890 Pro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并且与nVidia的nForce4 SLI相同,K8T890 Pro同样也能支持两块nVidia的Geforce 6系列显卡之间的SLI连接以提升系统的图形性能;K8M800还集成了S3 UniChrome Pro显示芯片。。
SIS:
  主要有支持K7系列CPU的SIS748/SIS746/SIS746FX/SIS745/SIS741/SIS741GX/SIS740/SIS735,以及支持k8系列CPU的SIS755、SIS755FX、SIS760和SIS756。其中,SIS755和SIS760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SIS755FX和SIS756则支持10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SIS755、SIS755FX和SIS760支持AGP 8X规范,而SIS756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SIS760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8.1的SIS Mirage 2显示芯片。。
NVIDIA:
  除了早期的支持K7系列CPU的nForce2 IGP/SPP,nForce2 Ultra 400,nForce2 400等,比较新的是支持K8系列CPU的nForce3系列的nForce3 250、nForce3 250Gb、nForce3 Ultra、nForce3 Pro以及nForce4系列的nForce4、nForce4 Ultra和nForce4 SLI,这些全都是单芯片芯片组,其中nForce3系列支持AGP 8X规范,而nForce4系列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nForce4 SLI更能支持两块nVidia的Geforce 6系列显卡(支持SLI技术的GeForce 6800Ultra 、GeForce 6800GT、GeForce 6600GT)之间的SLI连接,极大地提升系统的图形性能。
ULI:
  离开芯片组市场多年,目前产品不多,主要就是单芯片的支持K8系列CPU的M1689,比较特别的是,M1689能支持所有的K8系列CPU,包括桌面平台(Athlon 64和Athlon 64 FX)、移动平台(Mobile Athlon 64)和服务器/工作站平台(Opteron)。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和AGP 8X规范。
ATI:
  ATI刚进入AMD平台芯片组市场,目前只有支持K8系列CPU的Radeon Xpress 200(北桥芯片是RS480)和Radeon Xpress 200P(北桥芯片是RX480),这二者都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其中,Radeon Xpress 200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9.0的Radeon X300显示芯片。Radeon Xpress 200有两项技术比较有特色,一是“HyperMemory”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在主板的北桥芯片旁边板载整合图形核芯专用的本地显存,ATI也为HyperMemory技术做了很灵活的设计,可以单独使用板载显存,也可以和系统共用内存,更可以同时使用板载显存和系统内存;二是“SurroundView”功能,即再添加一块独立显卡配合整合的图形核心,可以实现三屏显示输出功能。

AMD平台


VIA:
  除了支持K7系列CPU(Athlon/Duron/Athlon XP)的KT880/KT600/KT400A以及较早期的KT400/KM400/KT333/KT266A/KT266/KT133/KT133A外,还有有K8M800、K8T800、K8T800 Pro、K8T890和K8T890 Pro。其中,支持K7系列的KT600和KT880支持400MHz FSB、DDR 400内存和AGP 8X规范,KT880还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支持K8系列的K8M800和K8T800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K8T800 Pro、K8T890和K8T890 Pro支持10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K8M800、K8T800和K8T800 Pro支持AGP 8X规范,而K8T890和K8T890 Pro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并且与nVidia的nForce4 SLI相同,K8T890 Pro同样也能支持两块nVidia的Geforce 6系列显卡之间的SLI连接以提升系统的图形性能;K8M800还集成了S3 UniChrome Pro显示芯片。。
SIS:
  主要有支持K7系列CPU的SIS748/SIS746/SIS746FX/SIS745/SIS741/SIS741GX/SIS740/SIS735,以及支持k8系列CPU的SIS755、SIS755FX、SIS760和SIS756。其中,SIS755和SIS760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SIS755FX和SIS756则支持10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SIS755、SIS755FX和SIS760支持AGP 8X规范,而SIS756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SIS760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8.1的SIS Mirage 2显示芯片。。
NVIDIA:
  除了早期的支持K7系列CPU的nForce2 IGP/SPP,nForce2 Ultra 400,nForce2 400等,比较新的是支持K8系列CPU的nForce3系列的nForce3 250、nForce3 250Gb、nForce3 Ultra、nForce3 Pro以及nForce4系列的nForce4、nForce4 Ultra和nForce4 SLI,这些全都是单芯片芯片组,其中nForce3系列支持AGP 8X规范,而nForce4系列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nForce4 SLI更能支持两块nVidia的Geforce 6系列显卡(支持SLI技术的GeForce 6800Ultra 、GeForce 6800GT、GeForce 6600GT)之间的SLI连接,极大地提升系统的图形性能。
ULI:
  离开芯片组市场多年,目前产品不多,主要就是单芯片的支持K8系列CPU的M1689,比较特别的是,M1689能支持所有的K8系列CPU,包括桌面平台(Athlon 64和Athlon 64 FX)、移动平台(Mobile Athlon 64)和服务器/工作站平台(Opteron)。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和AGP 8X规范。
ATI:
  ATI刚进入AMD平台芯片组市场,目前只有支持K8系列CPU的Radeon Xpress 200(北桥芯片是RS480)和Radeon Xpress 200P(北桥芯片是RX480),这二者都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其中,Radeon Xpress 200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9.0的Radeon X300显示芯片。Radeon Xpress 200有两项技术比较有特色,一是“HyperMemory”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在主板的北桥芯片旁边板载整合图形核芯专用的本地显存,ATI也为HyperMemory技术做了很灵活的设计,可以单独使用板载显存,也可以和系统共用内存,更可以同时使用板载显存和系统内存;二是“SurroundView”功能,即再添加一块独立显卡配合整合的图形核心,可以实现三屏显示输出功能。

显示芯片


  显示芯片是指主板所板载的显示芯片,有显示芯片的主板不需要独立显卡就能实现普通的显示功能,以满足一般的家庭娱乐和商业应用,节省用户购买显卡的开支。板载显示芯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整合到北桥芯片内部的显示芯片以及板载的独立显示芯片,市场中大多数板载显示芯片的主板都是前者,如常见的865G/845GE主板等;而后者则比较少见,例如精英的“游戏悍将”系列主板,板载SIS的Xabre 200独立显示芯片,并有64MB的独立显存。
  主板板载显示芯片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从较早期VIA的MVP4芯片组到后来英特尔的810系列,815系列,845GL/845G/845GV/845GE,865G/865GV以及即将推出的910GL/915G/915GL/915GV等芯片组都整合了显示芯片。而英特尔也正是依靠了整合的显示芯片,才占据了图形芯片市场的较大份额。
  目前各大主板芯片组厂商都有整合显示芯片的主板产品,而所有的主板厂商也都有对应的整合型主板。英特尔平台方面整合芯片组的厂商有英特尔,VIA,SIS,ATI等,AMD平台方面整合芯片组的厂商有VIA,SIS,NVIDIA等等。从性能上来说,英特尔平台方面显示芯片性能最高的是ATI的Radeon 9100 IGP芯片组,而AMD平台方面显示芯片性能最高的是NVIDIA的nForce2 IGP芯片组。

板载音效


  板载音效是指主板所整合的声卡芯片型号或类型。
  声卡是一台多媒体电脑的主要设备之一,现在的声卡一般有板载声卡和独立声卡之分。在早期的电脑上并没有板载声卡,电脑要发声必须通过独立声卡来实现。随着主板整合程度的提高以及CPU性能的日益强大,同时主板厂商降低用户采购成本的考虑,板载声卡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板中,目前板载声卡几乎成为主板的标准配置了,没有板载声卡的主板反而比较少了。


板载ALC650声卡芯片
  板载声卡一般有软声卡和硬声卡之分。这里的软硬之分,指的是板载声卡是否具有声卡主处理芯片之分,一般软声卡没有主处理芯片,只有一个解码芯片,通过CPU的运算来代替声卡主处理芯片的作用。而板载硬声卡带有主处理芯片,很多音效处理工作就不再需要CPU参与了。
AC’97
  AC’97的全称是Audio CODEC’97,这是一个由英特尔、雅玛哈等多家厂商联合研发并制定的一个音频电路系统标准。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声卡种类,只是一个标准。目前最新的版本已经达到了2.3。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声卡大部分的CODEC都是符合AC’97标准。厂商也习惯用符合CODEC的标准来衡量声卡,因此很多的主板产品,不管采用的何种声卡芯片或声卡类型,都称为AC’97声卡。
HD Audio
  HD Audio是High Definition Audio(高保真音频)的缩写,原称Azalia,是Intel与杜比(Dolby)公司合力推出的新一代音频规范。目前主要是Intel 915/925系列芯片组的ICH6系列南桥芯片所采用。

  HD Audio的制定是为了取代目前流行的AC’97音频规范,与AC’97有许多共通之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AC’97的增强版,但并不能向下兼容AC’97标准。它在AC’97的基础上提供了全新的连接总线,支持更高品质的音频以及更多的功能。与AC’97音频解决方案相类似,HD Audio同样是一种软硬混合的音频规范,集成在ICH6芯片中(除去Codec部分)。与现行的AC’97相比,HD Audio具有数据传输带宽大、音频回放精度高、支持多声道阵列麦克风音频输入、CPU的占用率更低和底层驱动程序可以通用等特点。

  特别有意思的是HD Audio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HD Audio支持设备感知和接口定义功能,即所有输入输出接口可以自动感应设备接入并给出提示,而且每个接口的功能可以随意设定。该功能不仅能自行判断哪个端口有设备插入,还能为接口定义功能。例如用户将MIC插入音频输出接口,HD Audio便能探测到该接口有设备连接,并且能自动侦测设备类型,将该接口定义为MIC输入接口,改变原接口属性。由此看来,用户连接音箱、耳机和MIC就像连接USB设备一样简单,在控制面板上点几下鼠标即可完成接口的切换,即便是复杂的多声道音箱,菜鸟级用户也能做到“即插即用”。
板载声卡优缺点
  因为板载软声卡没有声卡主处理芯片,在处理音频数据的时候会占用部分CPU资源,在CPU主频不太高的情况下会略微影响到系统性能。目前CPU主频早已用GHz来进行计算,而音频数据处理量却增加的并不多,相对于以前的CPU而言,CPU资源占用旅已经大大降低,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了,几乎可以忽略。
  “音质”问题也是板载软声卡的一大弊病,比较突出的就是信噪比较低,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板载软声卡对音频处理有缺陷造成的,主要是因为主板制造厂商设计板载声卡时的布线不合理,以及用料做工等方面,过于节约成本造成的。
  而对于板载的硬声卡,则基本不存在以上两个问题,其性能基本能接近并达到一般独立声卡,完全可以满足普通家庭用户的需要。
  集成声卡最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而且随着声卡驱动程序的不断完善,主板厂商的设计能力的提高,以及板载声卡芯片性能的提高和价格的下降,板载声卡越来越得到用户的认可。
  板载声卡的劣势却正是独立声卡的优势,而独立声卡的劣势又正是板载声卡的优势。独立声卡从几十元到几千元有着各种不同的档次,从性能上讲集成声卡完全不输给中低端的独立声卡,在性价比上集成声卡又占尽优势。在中低端市场,在追求性价的用户中,集成声卡是不错的选择


网卡芯片


  主板网卡芯片是指整合了网络功能的主板所集成的网卡芯片,与之相对应,在主板的背板上也有相应的网卡接口(RJ-45),该接口一般位于音频接口或USB接口附近。


板载RTL8100B网卡芯片
  以前由于宽带上网很少,大多都是拨号上网,网卡并非电脑的必备配件,板载网卡芯片的主板很少,如果要使用网卡就只能采取扩展卡的方式;而现在随着宽带上网的流行,网卡逐渐成为电脑的基本配件之一,板载网卡芯片的主板也越来越多了。
  在使用相同网卡芯片的情况下,板载网卡与独立网卡在性能上没有什么差异,而且相对与独立网卡,板载网卡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降低了用户的采购成本,例如现在板载千兆网卡的主板越来越多,而购买一块独立的千兆网卡却需要好几百元;其次,可以节约系统扩展资源,不占用独立网卡需要占用的PCI插槽或USB接口等;再次,能够实现良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不容易出现独立网卡与主板兼容不好或与其它设备资源冲突的问题。
  板载网卡芯片以速度来分可分为10/100Mbps自适应网卡和千兆网卡,以网络连接方式来分可分为普通网卡和无线网卡,以芯片类型来分可分为芯片组内置的网卡芯片(某些芯片组的南桥芯片,如SIS963)和主板所附加的独立网卡芯片(如Realtek 8139系列)。部分高档家用主板、服务器主板还提供了双板载网卡。
  板载网卡芯片主要生产商是英特尔,3Com,Realtek,VIA和SIS等等。

板载RAID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中文简称为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就是一种由多块硬盘构成的冗余阵列。虽然RAID包含多块硬盘,但是在操作系统下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型存储设备出现。利用RAID技术于存储系统的好处主要有以下三种:
1. 通过把多个磁盘组织在一起作为一个逻辑卷提供磁盘跨越功能
2. 通过把数据分成多个数据块(Block)并行写入/读出多个磁盘以提高访问磁盘的速度
3. 通过镜像或校验操作提供容错能力
  最初开发RAID的主要目的是节省成本,当时几块小容量硬盘的价格总和要低于大容量的硬盘。目前来看RAID在节省成本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RAID可以充分发挥出多块硬盘的优势,实现远远超出任何一块单独硬盘的速度和吞吐量。除了性能上的提高之外,RAID还可以提供良好的容错能力,在任何一块硬盘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都可以继续工作,不会受到损坏硬盘的影响。
  RAID技术分为几种不同的等级,分别可以提供不同的速度,安全性和性价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RAID级别可以满足用户对存储系统可用性、性能和容量的要求。常用的RAID级别有以下几种:NRAID,JBOD,RAID0,RAID1,RAID0+1,RAID3,RAID5等。目前经常使用的是RAID5和RAID(0+1)。
NRAID
  NRAID即Non-RAID,所有磁盘的容量组合成一个逻辑盘,没有数据块分条(no block stripping)。NRAID不提供数据冗余。要求至少一个磁盘。
JBOD

JBOD代表Just a Bunch of Drives,磁盘控制器把每个物理磁盘看作独立的磁盘,因此每个磁盘都是独立的逻辑盘。JBOD也不提供数据冗余。要求至少一个磁盘。
RAID 0
  RAID 0即Data Stripping(数据分条技术)。整个逻辑盘的数据是被分条(stripped)分布在多个物理磁盘上,可以并行读/写,提供最快的速度,但没有冗余能力。要求至少两个磁盘。我们通过RAID 0可以获得更大的单个逻辑盘的容量,且通过对多个磁盘的同时读取获得更高的存取速度。RAID 0首先考虑的是磁盘的速度和容量,忽略了安全,只要其中一个磁盘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阵列的数据都会不保了。
RAID 1
  RAID 1,又称镜像方式,也就是数据的冗余。在整个镜像过程中,只有一半的磁盘容量是有效的(另一半磁盘容量用来存放同样的数据)。同RAID 0相比,RAID 1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容量减半、速度不变。
RAID 0+1
  为了达到既高速又安全,出现了RAID 10(或者叫RAID 0+1),可以把RAID 10简单地理解成由多个磁盘组成的RAID 0阵列再进行镜像。
RAID 3和RAID 5
  RAID 3和RAID 5都是校验方式。RAID 3的工作方式是用一块磁盘存放校验数据。由于任何数据的改变都要修改相应的数据校验信息,存放数据的磁盘有好几个且并行工作,而存放校验数据的磁盘只有一个,这就带来了校验数据存放时的瓶颈。RAID 5的工作方式是将各个磁盘生成的数据校验切成块,分别存放到组成阵列的各个磁盘中去,这样就缓解了校验数据存放时所产生的瓶颈问题,但是分割数据及控制存放都要付出速度上的代价。
  按照硬盘接口的不同,RAID分为SCSI RAID,IDE RAID和SATA RAID。其中,SCSI RAID主要用于要求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服务器/工作站,而台式机中主要采用IDE RAID和SATA RAID。
  以前RAID功能主要依靠在主板上插接RAID控制卡实现,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板都添加了板载RAID芯片直接实现RAID功能,目前主流的RAID芯片有HighPoint的HTP372和Promise的PDC20265R,而英特尔更进一步,直接在主板芯片组中支持RAID,其ICH5R南桥芯片中就内置了SATA RAID功能,这也代表着未来板载RAID的发展方向---芯片组集成RAID。
Matrix RAID:
  Matrix RAID即所谓的“矩阵RAID”,是ICH6R南桥所支持的一种廉价的磁盘冗余技术,是一种经济性高的新颖RAID解决方案。Matrix RAID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只需要两块硬盘就能实现了RAID 0和RAID 1磁盘阵列,并且不需要添加额外的RAID控制器,这正是我们普通用户所期望的。Matrix RAID需要硬件层和软件层同时支持才能实现,硬件方面目前就是ICH6R南桥以及更高阶的ICH6RW南桥,而Intel Application Acclerator软件和Windows操作系统均对软件层提供了支持。

  Matrix RAID的原理就是将每个硬盘容量各分成两部分(即:将一个硬盘虚拟成两个子硬盘,这时子硬盘总数为4个),其中用两个虚拟子硬盘来创建RAID0模式以提高效能,而其它两个虚拟子硬盘则透过镜像备份组成RAID 1用来备份数据。在Matrix RAID模式中数据存储模式如下:两个磁盘驱动器的第一部分被用来创建RAID 0阵列,主要用来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交换文件,这是因为磁盘开始的区域拥有较高的存取速度,Matrix RAID将RAID 0逻辑分割区置于硬盘前端(外圈)的主因,是可以让需要效能的模块得到最好的效能表现;而两个磁盘驱动器的第二部分用来创建RAID1模式,主要用来存储用户个人的文件和数据。

  例如,使用两块120GB的硬盘,可以将两块硬盘的前60GB组成120GB的逻辑分割区,然后剩下两个60GB区块组成一个60GB的数据备份分割区。像需要高效能、却不需要安全性的应用,就可以安装在RAID 0分割区,而需要安全性备分的数据,则可安装在RAID 1分割区。换言之,使用者得到的总硬盘空间是180GB,和传统的RAID 0+1相比,容量使用的效益非常的高,而且在容量配置上有着更高的弹性。如果发生硬盘损毁,RAID 0分割区数据自然无法复原,但是RAID 1分割区的数据却会得到保全。

  可以说,利用Matrix RAID技术,我们只需要2个硬盘就可以在获取高效数据存取的同时又能确保数据安全性。这意味着普通用户也可以低成本享受到RAID 0+1应用模式。


NV RAID:
  NV RAID是nVidia自行开发的RAID技术,随着nForce各系列芯片组的发展也不断推陈出新。相对于其它RAID技术而言,目前最新的nForce4系列芯片组的NV RAID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以下几点:

(1)交错式RAID(Cross-Controller RAID):交错式RAID即俗称的混合式RAID,也就是将SATA接口的硬盘与IDE接口的硬盘联合起来组成一个RAID模式。交错式RAID在nForce3 250系列芯片组中便已经出现,在nForce 4系列芯片组身上该功能得到延续和增强。
(2)热冗余备份功能:在nForce 4系列芯片组中,因支持Serial ATA 2.0的热插拔功能,用户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更换损坏的硬盘,并在运行状态下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镜像,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性。更为可喜的是,nForce 4的nVIDIA RAID控制器还允许用户为运行中的RAID系统增加一个冗余备份特性,而不必理会系统采用哪一种RAID模式,用户可以在驱动程序提供的“管理工具”中指派任何一个多余的硬盘用作RAID系统的热备份。该热冗余硬盘可以让多个RAID系统(如一个RAID 0和一个RAID1)共享,也可以为其中一个RAID系统所独自占有,功能类似于时下的高端RAID系统。
(3)简易的RAID模式迁移:nForce 4系列芯片组的NV RAID模块新增了一个名为“Morphing”的新功能,用户只需要选择转换之后的RAID模式,而后执行“Morphing”操作,RAID删除和模式重设的工作可以自动完成,无需人为干预,易用性明显提高。


支持内存类型


  支持内存类型是指主板所支持的具体内存类型。不同的主板所支持的内存类型是不相同的。内存类型主要有FPM,EDO,SDRAM,RDRAM已经DDR DRAM等。
1. FPM内存
2. EDO内存
3. SDRAM内存
4. RDRAM内存
5. DDR SDRAM内存
6. DDR2内存
  ECC并不是内存类型,ECC(Error Correction Coding或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是一种具有自动纠错功能的内存,英特尔的82430HX芯片组就开始支持它,使用该芯片组的主板都可以安装使用ECC内存,但由于ECC内存成本比较高,所以主要应用在要求系统运算可靠性比较高的商业电脑中,例如服务器/工作站等等。由于实际上存储器出错的情况不会经常发生,而且普通的主板也并不支持ECC内存,所以一般的家用与办公电脑也不必采用ECC内存。
  一般情况下,一块主板只支持一种内存类型,但也有例外。有些主板具有两种内存插槽,可以使用两种内存,例如以前有些主板能使用EDO和SDRAM,现在有些主板能使用SDRAM和DDR SDRAM。


  上图中的主板就支持两种内存类型(SDRAM和DDR SDRAM),采用两种类型的内存插槽(蓝色和黑色)区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主板上不能同时使用两种内存,而只能使用其中的一种,这是因为其电气规范和工作电压是不同的,混用会引起内存损坏和主板损坏的问题

DDR SDRAM内存


  DDR SDRAM是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的简称,是由VIA等公司为了与RDRAM相抗衡而提出的内存标准。DDR SDRAM是SDRAM的更新换代产品,采用2.5v工作电压,它允许在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传输数据,这样不需要提高时钟的频率就能加倍提高SDRAM的速度,并具有比SDRAM多一倍的传输速率和内存带宽,例如DDR 266与PC 133 SDRAM相比,工作频率同样是133MHz,但内存带宽达到了2.12 GB/s,比PC 133 SDRAM高一倍。目前主流的芯片组都支持DDR SDRAM,是目前最常用的内存类型

DDR2


DDR2的定义:
DDR2(Double Data Rate 2) SDRAM是由JEDEC(电子设备工程联合委员会)进行开发的新生代内存技术标准,它与上一代DDR内存技术标准最大的不同就是,虽然同是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DDR2内存却拥有两倍于上一代DDR内存预读取能力(即:4bit数据读预取)。换句话说,DDR2内存每个时钟能够以4倍外部总线的速度读/写数据,并且能够以内部控制总线4倍的速度运行。
此外,由于DDR2标准规定所有DDR2内存均采用FBGA封装形式,而不同于目前广泛应用的TSOP/TSOP-II封装形式,FBGA封装可以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电气性能与散热性,为DDR2内存的稳定工作与未来频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回想起DDR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应用到个人电脑的DDR200经过DDR266、DDR333到今天的双通道DDR400技术,第一代DDR的发展也走到了技术的极限,已经很难通过常规办法提高内存的工作速度;随着Intel最新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前端总线对内存带宽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拥有更高更稳定运行频率的DDR2内存将是大势所趋。

DDR2与DDR的区别:
在了解DDR2内存诸多新技术前,先让我们看一组DDR和DDR2技术对比的数据。

1、延迟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同等核心频率下,DDR2的实际工作频率是DDR的两倍。这得益于DDR2内存拥有两倍于标准DDR内存的4BIT预读取能力。换句话说,虽然DDR2和DDR一样,都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延和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DDR2拥有两倍于DDR的预读取系统命令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同样100MHz的工作频率下,DDR的实际频率为200MHz,而DDR2则可以达到400MHz。
这样也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在同等工作频率的DDR和DDR2内存中,后者的内存延时要慢于前者。举例来说,DDR 200和DDR2-400具有相同的延迟,而后者具有高一倍的带宽。实际上,DDR2-400和DDR 400具有相同的带宽,它们都是3.2GB/s,但是DDR400的核心工作频率是200MHz,而DDR2-400的核心工作频率是100MHz,也就是说DDR2-400的延迟要高于DDR400。
2、封装和发热量:
DDR2内存技术最大的突破点其实不在于用户们所认为的两倍于DDR的传输能力,而是在采用更低发热量、更低功耗的情况下,DDR2可以获得更快的频率提升,突破标准DDR的400MHZ限制。
DDR内存通常采用TSOP芯片封装形式,这种封装形式可以很好的工作在200MHz上,当频率更高时,它过长的管脚就会产生很高的阻抗和寄生电容,这会影响它的稳定性和频率提升的难度。这也就是DDR的核心频率很难突破275MHZ的原因。而DDR2内存均采用FBGA封装形式。不同于目前广泛应用的TSOP封装形式,FBGA封装提供了更好的电气性能与散热性,为DDR2内存的稳定工作与未来频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DDR2内存采用1.8V电压,相对于DDR标准的2.5V,降低了不少,从而提供了明显的更小的功耗与更小的发热量,这一点的变化是意义重大的。
DDR2采用的新技术:
除了以上所说的区别外,DDR2还引入了三项新的技术,它们是OCD、ODT和Post CAS。
OCD(Off-Chip Driver):也就是所谓的离线驱动调整,DDR II通过OCD可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DDR II通过调整上拉(pull-up)/下拉(pull-down)的电阻值使两者电压相等。使用OCD通过减少DQ-DQS的倾斜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通过控制电压来提高信号品质。
ODT:ODT是内建核心的终结电阻器。我们知道使用DDR SDRAM的主板上面为了防止数据线终端反射信号需要大量的终结电阻。它大大增加了主板的制造成本。实际上,不同的内存模组对终结电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终结电阻的大小决定了数据线的信号比和反射率,终结电阻小则数据线信号反射低但是信噪比也较低;终结电阻高,则数据线的信噪比高,但是信号反射也会增加。因此主板上的终结电阻并不能非常好的匹配内存模组,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号品质。DDR2可以根据自已的特点内建合适的终结电阻,这样可以保证最佳的信号波形。使用DDR2不但可以降低主板成本,还得到了最佳的信号品质,这是DDR不能比拟的。
Post CAS:它是为了提高DDR II内存的利用效率而设定的。在Post CAS操作中,CAS信号(读写/命令)能够被插到RAS信号后面的一个时钟周期,CAS命令可以在附加延迟(Additive Latency)后面保持有效。原来的tRCD(RAS到CAS和延迟)被AL(Additive Latency)所取代,AL可以在0,1,2,3,4中进行设置。由于CAS信号放在了RAS信号后面一个时钟周期,因此ACT和CAS信号永远也不会产生碰撞冲突。
总的来说,DDR2采用了诸多的新技术,改善了DDR的诸多不足,虽然它目前有成本高、延迟慢能诸多不足,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适用类型


  主板适用类型,是指该主板所适用的应用类型。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不同应用范围,主板被设计成各不相同的类型,即分为台式机主板和服务器/工作站主板。
台式机主板


台式机主板
  台式机主板,就是平常大部分场合所提到的应用于PC的主板,板型是ATX或Micro ATX结构,使用普通的机箱电源,采用的是台式机芯片组,只支持单CPU,内存最大只能支持到4GB,而且一般都不支持ECC内存。存储设备接口也是采用IDE或SATA接口,某些高档产品会支持RAID。显卡接口多半都是采用AGP 4X或AGP 8X,某些高档产品也会采用AGP Pro接口以支持某些高能耗的高档显卡。扩展接口也比较丰富,有多个USB2.0/1.1,IEEE1394,COM,LPT,IrDA等接口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扩展插槽的类型和数量也比较多,有多个PCI,CNR,AMR等插槽适应用户的需求。部分带有整合的网卡芯片,有低档的10/100Mbps自适应网卡,也有高档的千兆网卡。在价格方面,既有几百元的入门级或主流产品,也有一二千元的高档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台式机主板的生产厂商和品牌也非常多,市场上常见的就有几十种之多。
服务器/工作站主板
  服务器/工作站主板,则是专用于服务器/工作站的主板产品,板型为较大的ATX,EATX或WATX,使用专用的服务器机箱电源。其中,某些低端的入门级产品会采用高端的台式机芯片组,例如英特尔的I875P芯片组就被广泛用在低端入门级产品上;而中高端产品则都会采用专用的服务器/工作站芯片组,例如英特尔 E7501,Sever Works GC-SL等芯片组。对服务器/工作站主板而言,最重要的是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才是高性能。因为大多数的服务器都要满足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满负荷工作要求。由于服务器/工作站数据处理量很大,需要采用多CPU并行处理结构,即一台服务器/工作站中安装2、4、8等多个CPU;对于服务器而言,多处理器可用于数据库处理等高负荷高速度应用;而对于工作站,多处理器系统则可以用于三维图形制作和动画文件编码等单处理器无法实现的高处理速度应用。为适应长时间,大流量的高速数据处理任务,在内存方面,服务器/工作站主板能支持高达十几GB甚至几十GB的内存容量,而且大多支持ECC内存以提高可靠性。



服务器主板
  服务器主板在存储设备接口方面,中高端产品也多采用SCSI接口而非IDE接口,并且支持RAID方式以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安全性。在显示设备方面,服务器与工作站有很大不同,服务器对显示设备要求不高,一般多采用整合显卡的芯片组,例如在许多服务器芯片组中都整合有ATI的RAGE XL显示芯片,要求稍高点的采用普通的AGP显卡,甚至是PCI显卡;而图形工作站对显卡的要求非常高,主板上的显卡接口也多采用AGP Pro 150,而且多采用高端的3DLabs、ATI等显卡公司的专业显卡,如3DLabs的“野猫”系列显卡,中低端则采用NVIDIA的Quandro系列以及ATI的Fire GL系列显卡等等。在扩展插槽方面,服务器/工作站主板与台式机主板也有所不同,例如PCI插槽,台式机主板采用的是标准的33MHz的32位PCI插槽,而服务器/工作站主板则多采用64位的PCI X-66甚至PCI X-133,其工作频率分别为66MHz和133MHz,数据传输带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支持热插拔,其电气规范以及外型尺寸都与普通的PCI插槽不同。在网络接口方面,服务器/工作站主板也与台式机主板不同,服务器主板大多配备双网卡,甚至是双千兆网卡以满足局域网与Internet的不同需求。服务器主板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与台式机主板相比,生产厂商也就少得多了,比较出名的也就是英特尔、超微、华硕、技嘉、泰安、艾崴等品牌,在价格方面,从一千多元的入门级产品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高档产品都有

芯片组


  芯片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果说中央处理器(CPU)是整个电脑系统的心脏,那么芯片组将是整个身体的躯干。在电脑界称设计芯片组的厂家为Core Logic,Core的中文意义是核心或中心,光从字面的意义就足以看出其重要性。对于主板而言,芯片组几乎决定了这块主板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电脑系统性能的发挥,芯片组是主板的灵魂。芯片组性能的优劣,决定了主板性能的好坏与级别的高低。这是因为目前CPU的型号与种类繁多、功能特点不一,如果芯片组不能与CPU良好地协同工作,将严重地影响计算机的整体性能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主板芯片组几乎决定着主板的全部功能,其中CPU的类型、主板的系统总线频率,内存类型、容量和性能,显卡插槽规格是由芯片组中的北桥芯片决定的;而扩展槽的种类与数量、扩展接口的类型和数量(如USB2.0/1.1,IEEE1394,串口,并口,笔记本的VGA输出接口)等,是由芯片组的南桥决定的。还有些芯片组由于纳入了3D加速显示(集成显示芯片)、AC'97声音解码等功能,还决定着计算机系统的显示性能和音频播放性能等。
  现在的芯片组,是由过去286时代的所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门阵列控制芯片演变而来的。芯片组的分类,按用途可分为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等类型,按芯片数量可分为单芯片芯片组,标准的南、北桥芯片组和多芯片芯片组(主要用于高档服务器/工作站),按整合程度的高低,还可分为整合型芯片组和非整合型芯片组等等。
  台式机芯片组要求有强大的性能,良好的兼容性,互换性和扩展性,对性价比要求也最高,并适度考虑用户在一定时间内的可升级性,扩展能力在三者中最高。在最早期的笔记本设计中并没有单独的笔记本芯片组,均采用与台式机相同的芯片组,随着技术的发展,笔记本专用CPU的出现,就有了与之配套的笔记本专用芯片组。笔记本芯片组要求较低的能耗,良好的稳定性,但综合性能和扩展能力在三者中却也是最低的。服务器/工作站芯片组的综合性能和稳定性在三者中最高,部分产品甚至要求全年满负荷工作,在支持的内存容量方面也是三者中最高,能支持高达十几GB甚至几十GB的内存容量,而且其对数据传输速度和数据安全性要求最高,所以其存储设备也多采用SCSI接口而非IDE接口,而且多采用RAID方式提高性能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到目前为止,能够生产芯片组的厂家有英特尔(美国)、VIA(中国Tai w)、SiS(中国Tai w)、ALi(中国Tai w)、AMD(美国)、NVIDIA(美国)、ATI(加拿大)、Server Works(美国)等几家,其中以英特尔和VIA的芯片组最为常见。在台式机的英特尔平台上,英特尔自家的芯片组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而且产品线齐全,高、中、低端以及整合型产品都有,VIA、SIS、ALI和最新加入的ATI几家加起来都只能占有比较小的市场份额,而且主要是在中低端和整合领域。在AMD平台上,AMD自身通常是扮演一个开路先锋的角色,产品少,市场份额也很小,而VIA却占有AMD平台芯片组最大的市场份额,但现在却收到受到后起之秀NVIDIA的强劲挑战,后者凭借其nForce2芯片组的强大性能,成为AMD平台最优秀的芯片组产品,进而从VIA手里夺得了许多市场份额,。而SIS与ALi依旧是扮演配角,主要也是在中、低端和整合领域。笔记本方面,英特尔平台具有绝对的优势,所以英特尔的笔记本芯片组也占据了最大的市场分额,其它厂家都只能扮演配角以及为市场份额极小的AMD平台设计产品。服务器/工作站方面,英特尔平台更是绝对的优势地位,英特尔自家的服务器芯片组产品占据着绝大多数中、低端市场,而Server Works由于获得了英特尔的授权,在中高端领域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甚至英特尔原厂服务器主板也有采用Server Works芯片组的产品,在服务器/工作站芯片组领域,Server Works芯片组就意味着高性能产品;而AMD服务器/工作站平台由于市场份额较小,主要都是采用AMD自家的芯片组产品。
  芯片组的技术这几年来也是突飞猛进,从ISA、PCI到AGP,从ATA到SATA,Ultra DMA技术,双通道内存技术,高速前端总线等等 ,每一次新技术的进步都带来电脑性能的提高。2004年,芯片组技术又会面临重大变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PCI Express总线技术,它将取代PCI和AGP,极大的提高设备带宽,从而带来一场电脑技术的革命。另一方面,芯片组技术也在向着高整合性方向发展,例如AMD Athlon 64 CPU内部已经整合了内存控制器,这大大降低了芯片组厂家设计产品的难度,而且现在的芯片组产品已经整合了音频,网络,SATA,RAID等功能,大大降低了用户的成本

支持CPU类型


  是指能在该主板上所采用的CPU类型。CPU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不同时期CPU的类型是不同的,而主板支持此类型就代表着属于此类的CPU大多能在该主板上运行(在主板所能支持的CPU频率限制范围内)。CPU类型从早期的386、486、Pentium、K5、K6、K6-2、Pentium II、Pentium III等,到今天的Pentium 4、Duron、AthlonXP、至强(XEON)、Athlon 64经历了很多代的改进。每种类型的CPU在针脚、主频、工作电压、接口类型、封装等方面都有差异,尤其在速度性能上差异很大。只有购买与主板支持CPU类型相同的CPU,二者才能配套工作。


CPU插槽类型


  我们知道,CPU需要通过某个接口与主板连接的才能进行工作。CPU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采用的接口方式有引脚式、卡式、触点式、针脚式等。而目前CPU的接口都是针脚式接口,对应到主板上就有相应的插槽类型。不同类型的CPU具有不同的CPU插槽,因此选择CPU,就必须选择带有与之对应插槽类型的主板。主板CPU插槽类型不同,在插孔数、体积、形状都有变化,所以不能互相接插。
1. Socket 775
2. Socket 754
3. Socket 939
4. Socket 940
5. Socket 603
6. Socket 604
7. Socket 478
8. Socket A
9. Socket 423
10. Socket 370
11. SLOT 1
12. SLOT 2
13. SLOT A
14. Socket 7


Socket 775


  Socket 775又称为Socket T,是目前应用于Intel LGA775封装的CPU所对应的处理器插槽,能支持LGA775封装的Pentium 4、Pentium 4 EE、Celeron D等CPU。Socket 775插槽与目前广泛采用的Socket 478插槽明显不同,非常复杂,没有Socket 478插槽那样的CPU针脚插孔,取而代之的是775根有弹性的触须状针脚(其实是非常纤细的弯曲的弹性金属丝),通过与CPU底部对应的触点相接触而获得信号。因为触点有775个,比以前的Socket 478的478pin增加不少,封装的尺寸也有所增大,为37.5mm×37.5mm。另外,与以前的Socket 478/423/370等插槽采用工程塑料制造不同,Socket 775插槽为全金属制造,原因在于这种新的CPU的固定方式对插槽的强度有较高的要求,并且新的prescott核心的CPU的功率增加很多,CPU的表面温度也提高不少,金属材质的插槽比较耐得住高温。在插槽的盖子上还卡着一块保护盖。
  Socket 775插槽由于其内部的触针非常柔软和纤薄,如果在安装的时候用力不当就非常容易造成触针的损坏;其针脚实在是太容易变形了,相邻的针脚很容易搭在一起,而短路有时候会引起烧毁设备的可怕后果;此外,过多地拆卸CPU也将导致触针失去弹性进而造成硬件方面的彻底损坏,这是其目前的最大缺点。
  目前,采用Socket 775插槽的主板数量并不太多,主要是Intel 915/925系列芯片组主板,也有采用比较成熟的老芯片组例如Intel 865/875/848系列以及VIA PT800/PT880等芯片组的主板。不过随着Intel加大LGA775平台的推广力度,Socket 775插槽最终将会取代Socket 478插槽,成为Intel平台的主流CPU插槽。



Socket 939


  Socket 939是AMD公司2004年6月才发布的64位桌面平台标准,是目前高端的Athlon 64以及Athlon 64 FX所对应的插槽标准,具有939个CPU针脚插孔,支持200MHz外频和1000MHz的HyperTransport总线频率,并且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
  Socket 939目前的配套主板也逐渐增多,将是AMD64位桌面平台以后的主流平台

Socket 754


  Socket 754是2003年9月AMD64位桌面平台最初发布时的标准插槽,是目前低端的Athlon 64和高端的Sempron所对应的插槽标准,具有754个CPU针脚插孔,支持200MHz外频和800MHz的HyperTransport总线频率,但不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
  Socket 754是目前广泛采用的AMD64位平台标准,与之配套的主板非常多。关于Socket 754的前途目前众说纷纭,有说随着Socket 939的普及,Socket 754最终会被完全淘汰;也有说Socket 754接口的Athlon 64将会完全停产而只保留Socket 754接口的Sempron的......不管究竟是怎么样,由于AMD64平台的插槽标准过多,而且互不兼容,Socket 754应该会逐渐被Socket 939所取代。



Socket 940


  Socket 940是最早发布的AMD64位平台标准,是服务器/工作站所使用的Opteron以及最初的Athlon 64 FX所对应的插槽标准,具有940个CPU针脚插孔,支持200MHz外频和800MHz的HyperTransport总线频率,并且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
  由于Socket 940接口的CPU价格高昂,而且必须搭配昂贵的ECC内存才能使用,所以其总体采购成本是比较昂贵的。现在新出的Athlon 64 FX已经改用Socket 939接口,所以Socket 940将会成为Opteron的专用接口。



Socket 478插槽


  Socket 478插槽是目前Pentium 4系列处理器所采用的接口类型,针脚数为478针。Socket 478的Pentium 4处理器面积很小,其针脚排列极为紧密。采用Socket 478插槽的主板产品数量众多,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插槽类型。



Socket 604


  与Socket 603相仿,Socket 604仍然是应用于Intel平台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主板,但与Socket 603的最大区别是增加了对133MHz外频以及533MHz前端总线频率的支持,2004年随着Intel64位的支持EM64T技术的Xeon的发布,又增加了对200MHz外频以及800MHz前端总线频率的支持。Socket 604插槽可以兼容Socket 603接口的Xeon和Xeon MP。



Socket 603


  Socket 603的用途比较专业,应用于Intel平台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主板,其对应的CPU是Xeon MP和早期的Xeon。Socket 603具有603个CPU针脚插孔,只能支持100MHz外频以及400MHz前端总线频率。Socket 603插槽并不能兼容Socket 604接口的Xeon。



Socket A插槽


  Socket A接口,也叫Socket 462,是目前AMD公司Athlon XP和Duron处理器的插座标准。Socket A接口具有462插空,可以支持133MHz外频。如同Socket 370一样,降低了制造成本,简化了结构设计。


前端总线频率


总线是将信息以一个或多个源部件传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部件的一组传输线。通俗的说,就是多个部件间的公共连线,用于在各个部件之间传输信息。人们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来描述总线频率。总线的种类很多,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将CPU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计算机的前端总线频率是由CPU和北桥芯片共同决定的。
北桥芯片负责联系内存、显卡等数据吞吐量最大的部件,并和南桥芯片连接。CPU就是通过前端总线(FSB)连接到北桥芯片,进而通过北桥芯片和内存、显卡交换数据。前端总线是CPU和外界交换数据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总线的数据传输能力对计算机整体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没足够快的前端总线,再强的CPU也不能明显提高计算机整体速度。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目前PC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几种,前端总线频率越大,代表着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越大,更能充分发挥出CPU的功能。现在的CPU技术发展很快,运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够大的前端总线可以保障有足够的数据供给给CPU,较低的前端总线将无法供给足够的数据给CPU,这样就限制了CPU性能得发挥,成为系统瓶颈。
外频与前端总线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桥芯片间总线的速度,更实质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数据传输的速度。而外频的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万万次,它更多的影响了PIC及其他总线的频率。之所以前端总线与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现之前和刚出现Pentium 4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称前端总线为外频,最终造成这样的误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前端总线频率需要高于外频,因此采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术,或者其他类似的技术实现这个目的。这些技术的原理类似于AGP的2X或者4X,它们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成为外频的2倍、4倍甚至更高,从此之后前端总线和外频的区别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此外,在前端总线中比较特殊的是AMD64的HyperTransport。

目前各种芯片组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FSB):

Intel平台系列


Intel芯片组:
845、845D、845GL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845E、845G、845GE、845PE、845GV以及865P、910GL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533MHz,而865PE、865G、865GV、848P、875P、915P、915G、915GV、925X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800MHz,925XE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1066MHz,这是目前PC机最高的前端总线频率。

VIA芯片组:
P4X266、P4X266A、P4M266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P4X266E、P4X333、P4X400、P4X533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533MHz,PT800、PT880、PM800、PM88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800MHz。

SIS芯片组:
SIS645、SIS645DX、SIS65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SIS651、SIS655、SIS648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533MHz,SIS648FX、SIS661FX、SIS655FX、SIS655TX、SIS649、SIS656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800MHz。

ATI芯片组:
Radeon 9100 IGP、Radeon 9100 Pro IGP、RX33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800MHz。

ULI芯片组:
M1683和M1685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800MHz。

AMD平台系列


VIA芯片组:
KT266、KT266A、KM266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266MHz,KT333、KT400、KT400A、KM400、KN40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333MHz,KT600和KT88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

SIS芯片组:
SIS735、SIS745、SIS746、SIS74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266MHz,SIS741GX和SIS746FX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333MHz,SIS741和SIS748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

Uli芯片组:
M1647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266MHz。

nVidia芯片组:
nForce2 IGP、nForce2 400和nForce2 Ultra 40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
此外,由于AMD64系列CPU内部整合了内存控制器,其HyperTransport频率只与CPU接口类型有关,而与主板芯片组无关,所以其HyperTransport频率的区分是相当简单的:Socket 754平台的HyperTransport频率是800MHz,Socket 939平台的HyperTransport频率是1000MHz,而Socket 940平台的HyperTransport频率也是800MHz

主板结构


  由于主板是电脑中各种设备的连接载体,而这些设备的各不相同的,而且主板本身也有芯片组,各种I/O控制芯片,扩展插槽,扩展接口,电源插座等元器件,因此制定一个标准以协调各种设备的关系是必须的。所谓主板结构就是根据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状,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标准,所有主板厂商都必须遵循。
  主板结构分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结构。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结构,现在已经淘汰;而LPX、NLX、Flex ATX则是ATX的变种,多见于国外的品牌机,国内尚不多见;EATX和WATX则多用于服务器/工作站主板;ATX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板结构,扩展插槽较多,PCI插槽数量在4-6个,大多数主板都采用此结构;Micro ATX又称Mini ATX,是ATX结构的简化版,就是常说的“小板”,扩展插槽较少,PCI插槽数量在3个或3个以下,多用于品牌机并配备小型机箱;而BTX则是英特尔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结构。
1. AT
2. Baby AT
3. ATX
4. Micro ATX
5. BTX


AT结构


  在PC推出后的第三年即1984年,IBM公布了PCAT。AT主板的尺寸为13"×12",板上集成有控制芯片和8个I/0扩充插槽。由于AT主板尺寸较大,因此系统单元(机箱)水平方向增加了2英寸,高度增加了1英寸,这一改变也是为了支持新的较大尺寸的AT格式适配卡。将8位数据、20位地址的XT扩展槽改变到16位数据、24位地址的AT扩展槽。为了保持向下兼容,它保留62脚的XT扩展槽,然后在同列增加36脚的扩展槽。XT扩展卡仍使用62脚扩展槽(每侧31脚),AT扩展卡使用共98脚的的两个同列扩展槽。这种PC AT总线结构演变策略使得它仍能在当今的任何一个PC Pentium/PCI系统上正常运行。
  PC AT的初始设计是让扩展总线以微处理器相同的时钟速率来运行,即6MHz 的286,总线也是6MHz;8MHz的微处理器,则总线就是8MHz。随着微处理器速

AMD平台


VIA:
  除了支持K7系列CPU(Athlon/Duron/Athlon XP)的KT880/KT600/KT400A以及较早期的KT400/KM400/KT333/KT266A/KT266/KT133/KT133A外,还有有K8M800、K8T800、K8T800 Pro、K8T890和K8T890 Pro。其中,支持K7系列的KT600和KT880支持400MHz FSB、DDR 400内存和AGP 8X规范,KT880还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支持K8系列的K8M800和K8T800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K8T800 Pro、K8T890和K8T890 Pro支持10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K8M800、K8T800和K8T800 Pro支持AGP 8X规范,而K8T890和K8T890 Pro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并且与nVidia的nForce4 SLI相同,K8T890 Pro同样也能支持两块nVidia的Geforce 6系列显卡之间的SLI连接以提升系统的图形性能;K8M800还集成了S3 UniChrome Pro显示芯片。。
SIS:
  主要有支持K7系列CPU的SIS748/SIS746/SIS746FX/SIS745/SIS741/SIS741GX/SIS740/SIS735,以及支持k8系列CPU的SIS755、SIS755FX、SIS760和SIS756。其中,SIS755和SIS760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SIS755FX和SIS756则支持10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SIS755、SIS755FX和SIS760支持AGP 8X规范,而SIS756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SIS760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8.1的SIS Mirage 2显示芯片。。
NVIDIA:
  除了早期的支持K7系列CPU的nForce2 IGP/SPP,nForce2 Ultra 400,nForce2 400等,比较新的是支持K8系列CPU的nForce3系列的nForce3 250、nForce3 250Gb、nForce3 Ultra、nForce3 Pro以及nForce4系列的nForce4、nForce4 Ultra和nForce4 SLI,这些全都是单芯片芯片组,其中nForce3系列支持AGP 8X规范,而nForce4系列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nForce4 SLI更能支持两块nVidia的Geforce 6系列显卡(支持SLI技术的GeForce 6800Ultra 、GeForce 6800GT、GeForce 6600GT)之间的SLI连接,极大地提升系统的图形性能。
ULI:
  离开芯片组市场多年,目前产品不多,主要就是单芯片的支持K8系列CPU的M1689,比较特别的是,M1689能支持所有的K8系列CPU,包括桌面平台(Athlon 64和Athlon 64 FX)、移动平台(Mobile Athlon 64)和服务器/工作站平台(Opteron)。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和AGP 8X规范。
ATI:
  ATI刚进入AMD平台芯片组市场,目前只有支持K8系列CPU的Radeon Xpress 200(北桥芯片是RS480)和Radeon Xpress 200P(北桥芯片是RX480),这二者都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其中,Radeon Xpress 200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9.0的Radeon X300显示芯片。Radeon Xpress 200有两项技术比较有特色,一是“HyperMemory”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在主板的北桥芯片旁边板载整合图形核芯专用的本地显存,ATI也为HyperMemory技术做了很灵活的设计,可以单独使用板载显存,也可以和系统共用内存,更可以同时使用板载显存和系统内存;二是“SurroundView”功能,即再添加一块独立显卡配合整合的图形核心,可以实现三屏显示输出功能。

AMD平台


VIA:
  除了支持K7系列CPU(Athlon/Duron/Athlon XP)的KT880/KT600/KT400A以及较早期的KT400/KM400/KT333/KT266A/KT266/KT133/KT133A外,还有有K8M800、K8T800、K8T800 Pro、K8T890和K8T890 Pro。其中,支持K7系列的KT600和KT880支持400MHz FSB、DDR 400内存和AGP 8X规范,KT880还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支持K8系列的K8M800和K8T800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K8T800 Pro、K8T890和K8T890 Pro支持10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K8M800、K8T800和K8T800 Pro支持AGP 8X规范,而K8T890和K8T890 Pro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并且与nVidia的nForce4 SLI相同,K8T890 Pro同样也能支持两块nVidia的Geforce 6系列显卡之间的SLI连接以提升系统的图形性能;K8M800还集成了S3 UniChrome Pro显示芯片。。
SIS:
  主要有支持K7系列CPU的SIS748/SIS746/SIS746FX/SIS745/SIS741/SIS741GX/SIS740/SIS735,以及支持k8系列CPU的SIS755、SIS755FX、SIS760和SIS756。其中,SIS755和SIS760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SIS755FX和SIS756则支持10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SIS755、SIS755FX和SIS760支持AGP 8X规范,而SIS756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SIS760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8.1的SIS Mirage 2显示芯片。。
NVIDIA:
  除了早期的支持K7系列CPU的nForce2 IGP/SPP,nForce2 Ultra 400,nForce2 400等,比较新的是支持K8系列CPU的nForce3系列的nForce3 250、nForce3 250Gb、nForce3 Ultra、nForce3 Pro以及nForce4系列的nForce4、nForce4 Ultra和nForce4 SLI,这些全都是单芯片芯片组,其中nForce3系列支持AGP 8X规范,而nForce4系列则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nForce4 SLI更能支持两块nVidia的Geforce 6系列显卡(支持SLI技术的GeForce 6800Ultra 、GeForce 6800GT、GeForce 6600GT)之间的SLI连接,极大地提升系统的图形性能。
ULI:
  离开芯片组市场多年,目前产品不多,主要就是单芯片的支持K8系列CPU的M1689,比较特别的是,M1689能支持所有的K8系列CPU,包括桌面平台(Athlon 64和Athlon 64 FX)、移动平台(Mobile Athlon 64)和服务器/工作站平台(Opteron)。支持800MHz HyperTransport频率和AGP 8X规范。
ATI:
  ATI刚进入AMD平台芯片组市场,目前只有支持K8系列CPU的Radeon Xpress 200(北桥芯片是RS480)和Radeon Xpress 200P(北桥芯片是RX480),这二者都支持PCI Express X16规范,其中,Radeon Xpress 200还集成了支持DirectX 9.0的Radeon X300显示芯片。Radeon Xpress 200有两项技术比较有特色,一是“HyperMemory”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在主板的北桥芯片旁边板载整合图形核芯专用的本地显存,ATI也为HyperMemory技术做了很灵活的设计,可以单独使用板载显存,也可以和系统共用内存,更可以同时使用板载显存和系统内存;二是“SurroundView”功能,即再添加一块独立显卡配合整合的图形核心,可以实现三屏显示输出功能。

显示芯片


  显示芯片是指主板所板载的显示芯片,有显示芯片的主板不需要独立显卡就能实现普通的显示功能,以满足一般的家庭娱乐和商业应用,节省用户购买显卡的开支。板载显示芯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整合到北桥芯片内部的显示芯片以及板载的独立显示芯片,市场中大多数板载显示芯片的主板都是前者,如常见的865G/845GE主板等;而后者则比较少见,例如精英的“游戏悍将”系列主板,板载SIS的Xabre 200独立显示芯片,并有64MB的独立显存。
  主板板载显示芯片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从较早期VIA的MVP4芯片组到后来英特尔的810系列,815系列,845GL/845G/845GV/845GE,865G/865GV以及即将推出的910GL/915G/915GL/915GV等芯片组都整合了显示芯片。而英特尔也正是依靠了整合的显示芯片,才占据了图形芯片市场的较大份额。
  目前各大主板芯片组厂商都有整合显示芯片的主板产品,而所有的主板厂商也都有对应的整合型主板。英特尔平台方面整合芯片组的厂商有英特尔,VIA,SIS,ATI等,AMD平台方面整合芯片组的厂商有VIA,SIS,NVIDIA等等。从性能上来说,英特尔平台方面显示芯片性能最高的是ATI的Radeon 9100 IGP芯片组,而AMD平台方面显示芯片性能最高的是NVIDIA的nForce2 IGP芯片组。

板载音效


  板载音效是指主板所整合的声卡芯片型号或类型。
  声卡是一台多媒体电脑的主要设备之一,现在的声卡一般有板载声卡和独立声卡之分。在早期的电脑上并没有板载声卡,电脑要发声必须通过独立声卡来实现。随着主板整合程度的提高以及CPU性能的日益强大,同时主板厂商降低用户采购成本的考虑,板载声卡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板中,目前板载声卡几乎成为主板的标准配置了,没有板载声卡的主板反而比较少了。


板载ALC650声卡芯片
  板载声卡一般有软声卡和硬声卡之分。这里的软硬之分,指的是板载声卡是否具有声卡主处理芯片之分,一般软声卡没有主处理芯片,只有一个解码芯片,通过CPU的运算来代替声卡主处理芯片的作用。而板载硬声卡带有主处理芯片,很多音效处理工作就不再需要CPU参与了。
AC’97
  AC’97的全称是Audio CODEC’97,这是一个由英特尔、雅玛哈等多家厂商联合研发并制定的一个音频电路系统标准。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声卡种类,只是一个标准。目前最新的版本已经达到了2.3。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声卡大部分的CODEC都是符合AC’97标准。厂商也习惯用符合CODEC的标准来衡量声卡,因此很多的主板产品,不管采用的何种声卡芯片或声卡类型,都称为AC’97声卡。
HD Audio
  HD Audio是High Definition Audio(高保真音频)的缩写,原称Azalia,是Intel与杜比(Dolby)公司合力推出的新一代音频规范。目前主要是Intel 915/925系列芯片组的ICH6系列南桥芯片所采用。

  HD Audio的制定是为了取代目前流行的AC’97音频规范,与AC’97有许多共通之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AC’97的增强版,但并不能向下兼容AC’97标准。它在AC’97的基础上提供了全新的连接总线,支持更高品质的音频以及更多的功能。与AC’97音频解决方案相类似,HD Audio同样是一种软硬混合的音频规范,集成在ICH6芯片中(除去Codec部分)。与现行的AC’97相比,HD Audio具有数据传输带宽大、音频回放精度高、支持多声道阵列麦克风音频输入、CPU的占用率更低和底层驱动程序可以通用等特点。

  特别有意思的是HD Audio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HD Audio支持设备感知和接口定义功能,即所有输入输出接口可以自动感应设备接入并给出提示,而且每个接口的功能可以随意设定。该功能不仅能自行判断哪个端口有设备插入,还能为接口定义功能。例如用户将MIC插入音频输出接口,HD Audio便能探测到该接口有设备连接,并且能自动侦测设备类型,将该接口定义为MIC输入接口,改变原接口属性。由此看来,用户连接音箱、耳机和MIC就像连接USB设备一样简单,在控制面板上点几下鼠标即可完成接口的切换,即便是复杂的多声道音箱,菜鸟级用户也能做到“即插即用”。
板载声卡优缺点
  因为板载软声卡没有声卡主处理芯片,在处理音频数据的时候会占用部分CPU资源,在CPU主频不太高的情况下会略微影响到系统性能。目前CPU主频早已用GHz来进行计算,而音频数据处理量却增加的并不多,相对于以前的CPU而言,CPU资源占用旅已经大大降低,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了,几乎可以忽略。
  “音质”问题也是板载软声卡的一大弊病,比较突出的就是信噪比较低,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板载软声卡对音频处理有缺陷造成的,主要是因为主板制造厂商设计板载声卡时的布线不合理,以及用料做工等方面,过于节约成本造成的。
  而对于板载的硬声卡,则基本不存在以上两个问题,其性能基本能接近并达到一般独立声卡,完全可以满足普通家庭用户的需要。
  集成声卡最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而且随着声卡驱动程序的不断完善,主板厂商的设计能力的提高,以及板载声卡芯片性能的提高和价格的下降,板载声卡越来越得到用户的认可。
  板载声卡的劣势却正是独立声卡的优势,而独立声卡的劣势又正是板载声卡的优势。独立声卡从几十元到几千元有着各种不同的档次,从性能上讲集成声卡完全不输给中低端的独立声卡,在性价比上集成声卡又占尽优势。在中低端市场,在追求性价的用户中,集成声卡是不错的选择


网卡芯片


  主板网卡芯片是指整合了网络功能的主板所集成的网卡芯片,与之相对应,在主板的背板上也有相应的网卡接口(RJ-45),该接口一般位于音频接口或USB接口附近。


板载RTL8100B网卡芯片
  以前由于宽带上网很少,大多都是拨号上网,网卡并非电脑的必备配件,板载网卡芯片的主板很少,如果要使用网卡就只能采取扩展卡的方式;而现在随着宽带上网的流行,网卡逐渐成为电脑的基本配件之一,板载网卡芯片的主板也越来越多了。
  在使用相同网卡芯片的情况下,板载网卡与独立网卡在性能上没有什么差异,而且相对与独立网卡,板载网卡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降低了用户的采购成本,例如现在板载千兆网卡的主板越来越多,而购买一块独立的千兆网卡却需要好几百元;其次,可以节约系统扩展资源,不占用独立网卡需要占用的PCI插槽或USB接口等;再次,能够实现良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不容易出现独立网卡与主板兼容不好或与其它设备资源冲突的问题。
  板载网卡芯片以速度来分可分为10/100Mbps自适应网卡和千兆网卡,以网络连接方式来分可分为普通网卡和无线网卡,以芯片类型来分可分为芯片组内置的网卡芯片(某些芯片组的南桥芯片,如SIS963)和主板所附加的独立网卡芯片(如Realtek 8139系列)。部分高档家用主板、服务器主板还提供了双板载网卡。
  板载网卡芯片主要生产商是英特尔,3Com,Realtek,VIA和SIS等等。

板载RAID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中文简称为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就是一种由多块硬盘构成的冗余阵列。虽然RAID包含多块硬盘,但是在操作系统下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型存储设备出现。利用RAID技术于存储系统的好处主要有以下三种:
1. 通过把多个磁盘组织在一起作为一个逻辑卷提供磁盘跨越功能
2. 通过把数据分成多个数据块(Block)并行写入/读出多个磁盘以提高访问磁盘的速度
3. 通过镜像或校验操作提供容错能力
  最初开发RAID的主要目的是节省成本,当时几块小容量硬盘的价格总和要低于大容量的硬盘。目前来看RAID在节省成本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RAID可以充分发挥出多块硬盘的优势,实现远远超出任何一块单独硬盘的速度和吞吐量。除了性能上的提高之外,RAID还可以提供良好的容错能力,在任何一块硬盘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都可以继续工作,不会受到损坏硬盘的影响。
  RAID技术分为几种不同的等级,分别可以提供不同的速度,安全性和性价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RAID级别可以满足用户对存储系统可用性、性能和容量的要求。常用的RAID级别有以下几种:NRAID,JBOD,RAID0,RAID1,RAID0+1,RAID3,RAID5等。目前经常使用的是RAID5和RAID(0+1)。
NRAID
  NRAID即Non-RAID,所有磁盘的容量组合成一个逻辑盘,没有数据块分条(no block stripping)。NRAID不提供数据冗余。要求至少一个磁盘。
JBOD

JBOD代表Just a Bunch of Drives,磁盘控制器把每个物理磁盘看作独立的磁盘,因此每个磁盘都是独立的逻辑盘。JBOD也不提供数据冗余。要求至少一个磁盘。
RAID 0
  RAID 0即Data Stripping(数据分条技术)。整个逻辑盘的数据是被分条(stripped)分布在多个物理磁盘上,可以并行读/写,提供最快的速度,但没有冗余能力。要求至少两个磁盘。我们通过RAID 0可以获得更大的单个逻辑盘的容量,且通过对多个磁盘的同时读取获得更高的存取速度。RAID 0首先考虑的是磁盘的速度和容量,忽略了安全,只要其中一个磁盘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阵列的数据都会不保了。
RAID 1
  RAID 1,又称镜像方式,也就是数据的冗余。在整个镜像过程中,只有一半的磁盘容量是有效的(另一半磁盘容量用来存放同样的数据)。同RAID 0相比,RAID 1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容量减半、速度不变。
RAID 0+1
  为了达到既高速又安全,出现了RAID 10(或者叫RAID 0+1),可以把RAID 10简单地理解成由多个磁盘组成的RAID 0阵列再进行镜像。
RAID 3和RAID 5
  RAID 3和RAID 5都是校验方式。RAID 3的工作方式是用一块磁盘存放校验数据。由于任何数据的改变都要修改相应的数据校验信息,存放数据的磁盘有好几个且并行工作,而存放校验数据的磁盘只有一个,这就带来了校验数据存放时的瓶颈。RAID 5的工作方式是将各个磁盘生成的数据校验切成块,分别存放到组成阵列的各个磁盘中去,这样就缓解了校验数据存放时所产生的瓶颈问题,但是分割数据及控制存放都要付出速度上的代价。
  按照硬盘接口的不同,RAID分为SCSI RAID,IDE RAID和SATA RAID。其中,SCSI RAID主要用于要求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服务器/工作站,而台式机中主要采用IDE RAID和SATA RAID。
  以前RAID功能主要依靠在主板上插接RAID控制卡实现,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板都添加了板载RAID芯片直接实现RAID功能,目前主流的RAID芯片有HighPoint的HTP372和Promise的PDC20265R,而英特尔更进一步,直接在主板芯片组中支持RAID,其ICH5R南桥芯片中就内置了SATA RAID功能,这也代表着未来板载RAID的发展方向---芯片组集成RAID。
Matrix RAID:
  Matrix RAID即所谓的“矩阵RAID”,是ICH6R南桥所支持的一种廉价的磁盘冗余技术,是一种经济性高的新颖RAID解决方案。Matrix RAID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只需要两块硬盘就能实现了RAID 0和RAID 1磁盘阵列,并且不需要添加额外的RAID控制器,这正是我们普通用户所期望的。Matrix RAID需要硬件层和软件层同时支持才能实现,硬件方面目前就是ICH6R南桥以及更高阶的ICH6RW南桥,而Intel Application Acclerator软件和Windows操作系统均对软件层提供了支持。

  Matrix RAID的原理就是将每个硬盘容量各分成两部分(即:将一个硬盘虚拟成两个子硬盘,这时子硬盘总数为4个),其中用两个虚拟子硬盘来创建RAID0模式以提高效能,而其它两个虚拟子硬盘则透过镜像备份组成RAID 1用来备份数据。在Matrix RAID模式中数据存储模式如下:两个磁盘驱动器的第一部分被用来创建RAID 0阵列,主要用来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交换文件,这是因为磁盘开始的区域拥有较高的存取速度,Matrix RAID将RAID 0逻辑分割区置于硬盘前端(外圈)的主因,是可以让需要效能的模块得到最好的效能表现;而两个磁盘驱动器的第二部分用来创建RAID1模式,主要用来存储用户个人的文件和数据。

  例如,使用两块120GB的硬盘,可以将两块硬盘的前60GB组成120GB的逻辑分割区,然后剩下两个60GB区块组成一个60GB的数据备份分割区。像需要高效能、却不需要安全性的应用,就可以安装在RAID 0分割区,而需要安全性备分的数据,则可安装在RAID 1分割区。换言之,使用者得到的总硬盘空间是180GB,和传统的RAID 0+1相比,容量使用的效益非常的高,而且在容量配置上有着更高的弹性。如果发生硬盘损毁,RAID 0分割区数据自然无法复原,但是RAID 1分割区的数据却会得到保全。

  可以说,利用Matrix RAID技术,我们只需要2个硬盘就可以在获取高效数据存取的同时又能确保数据安全性。这意味着普通用户也可以低成本享受到RAID 0+1应用模式。


NV RAID:
  NV RAID是nVidia自行开发的RAID技术,随着nForce各系列芯片组的发展也不断推陈出新。相对于其它RAID技术而言,目前最新的nForce4系列芯片组的NV RAID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以下几点:

(1)交错式RAID(Cross-Controller RAID):交错式RAID即俗称的混合式RAID,也就是将SATA接口的硬盘与IDE接口的硬盘联合起来组成一个RAID模式。交错式RAID在nForce3 250系列芯片组中便已经出现,在nForce 4系列芯片组身上该功能得到延续和增强。
(2)热冗余备份功能:在nForce 4系列芯片组中,因支持Serial ATA 2.0的热插拔功能,用户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更换损坏的硬盘,并在运行状态下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镜像,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性。更为可喜的是,nForce 4的nVIDIA RAID控制器还允许用户为运行中的RAID系统增加一个冗余备份特性,而不必理会系统采用哪一种RAID模式,用户可以在驱动程序提供的“管理工具”中指派任何一个多余的硬盘用作RAID系统的热备份。该热冗余硬盘可以让多个RAID系统(如一个RAID 0和一个RAID1)共享,也可以为其中一个RAID系统所独自占有,功能类似于时下的高端RAID系统。
(3)简易的RAID模式迁移:nForce 4系列芯片组的NV RAID模块新增了一个名为“Morphing”的新功能,用户只需要选择转换之后的RAID模式,而后执行“Morphing”操作,RAID删除和模式重设的工作可以自动完成,无需人为干预,易用性明显提高。


支持内存类型


  支持内存类型是指主板所支持的具体内存类型。不同的主板所支持的内存类型是不相同的。内存类型主要有FPM,EDO,SDRAM,RDRAM已经DDR DRAM等。
1. FPM内存
2. EDO内存
3. SDRAM内存
4. RDRAM内存
5. DDR SDRAM内存
6. DDR2内存
  ECC并不是内存类型,ECC(Error Correction Coding或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是一种具有自动纠错功能的内存,英特尔的82430HX芯片组就开始支持它,使用该芯片组的主板都可以安装使用ECC内存,但由于ECC内存成本比较高,所以主要应用在要求系统运算可靠性比较高的商业电脑中,例如服务器/工作站等等。由于实际上存储器出错的情况不会经常发生,而且普通的主板也并不支持ECC内存,所以一般的家用与办公电脑也不必采用ECC内存。
  一般情况下,一块主板只支持一种内存类型,但也有例外。有些主板具有两种内存插槽,可以使用两种内存,例如以前有些主板能使用EDO和SDRAM,现在有些主板能使用SDRAM和DDR SDRAM。


  上图中的主板就支持两种内存类型(SDRAM和DDR SDRAM),采用两种类型的内存插槽(蓝色和黑色)区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主板上不能同时使用两种内存,而只能使用其中的一种,这是因为其电气规范和工作电压是不同的,混用会引起内存损坏和主板损坏的问题

DDR SDRAM内存


  DDR SDRAM是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的简称,是由VIA等公司为了与RDRAM相抗衡而提出的内存标准。DDR SDRAM是SDRAM的更新换代产品,采用2.5v工作电压,它允许在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传输数据,这样不需要提高时钟的频率就能加倍提高SDRAM的速度,并具有比SDRAM多一倍的传输速率和内存带宽,例如DDR 266与PC 133 SDRAM相比,工作频率同样是133MHz,但内存带宽达到了2.12 GB/s,比PC 133 SDRAM高一倍。目前主流的芯片组都支持DDR SDRAM,是目前最常用的内存类型

DDR2


DDR2的定义:
DDR2(Double Data Rate 2) SDRAM是由JEDEC(电子设备工程联合委员会)进行开发的新生代内存技术标准,它与上一代DDR内存技术标准最大的不同就是,虽然同是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DDR2内存却拥有两倍于上一代DDR内存预读取能力(即:4bit数据读预取)。换句话说,DDR2内存每个时钟能够以4倍外部总线的速度读/写数据,并且能够以内部控制总线4倍的速度运行。
此外,由于DDR2标准规定所有DDR2内存均采用FBGA封装形式,而不同于目前广泛应用的TSOP/TSOP-II封装形式,FBGA封装可以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电气性能与散热性,为DDR2内存的稳定工作与未来频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回想起DDR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应用到个人电脑的DDR200经过DDR266、DDR333到今天的双通道DDR400技术,第一代DDR的发展也走到了技术的极限,已经很难通过常规办法提高内存的工作速度;随着Intel最新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前端总线对内存带宽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拥有更高更稳定运行频率的DDR2内存将是大势所趋。

DDR2与DDR的区别:
在了解DDR2内存诸多新技术前,先让我们看一组DDR和DDR2技术对比的数据。

1、延迟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同等核心频率下,DDR2的实际工作频率是DDR的两倍。这得益于DDR2内存拥有两倍于标准DDR内存的4BIT预读取能力。换句话说,虽然DDR2和DDR一样,都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延和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DDR2拥有两倍于DDR的预读取系统命令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同样100MHz的工作频率下,DDR的实际频率为200MHz,而DDR2则可以达到400MHz。
这样也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在同等工作频率的DDR和DDR2内存中,后者的内存延时要慢于前者。举例来说,DDR 200和DDR2-400具有相同的延迟,而后者具有高一倍的带宽。实际上,DDR2-400和DDR 400具有相同的带宽,它们都是3.2GB/s,但是DDR400的核心工作频率是200MHz,而DDR2-400的核心工作频率是100MHz,也就是说DDR2-400的延迟要高于DDR400。
2、封装和发热量:
DDR2内存技术最大的突破点其实不在于用户们所认为的两倍于DDR的传输能力,而是在采用更低发热量、更低功耗的情况下,DDR2可以获得更快的频率提升,突破标准DDR的400MHZ限制。
DDR内存通常采用TSOP芯片封装形式,这种封装形式可以很好的工作在200MHz上,当频率更高时,它过长的管脚就会产生很高的阻抗和寄生电容,这会影响它的稳定性和频率提升的难度。这也就是DDR的核心频率很难突破275MHZ的原因。而DDR2内存均采用FBGA封装形式。不同于目前广泛应用的TSOP封装形式,FBGA封装提供了更好的电气性能与散热性,为DDR2内存的稳定工作与未来频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DDR2内存采用1.8V电压,相对于DDR标准的2.5V,降低了不少,从而提供了明显的更小的功耗与更小的发热量,这一点的变化是意义重大的。
DDR2采用的新技术:
除了以上所说的区别外,DDR2还引入了三项新的技术,它们是OCD、ODT和Post CAS。
OCD(Off-Chip Driver):也就是所谓的离线驱动调整,DDR II通过OCD可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DDR II通过调整上拉(pull-up)/下拉(pull-down)的电阻值使两者电压相等。使用OCD通过减少DQ-DQS的倾斜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通过控制电压来提高信号品质。
ODT:ODT是内建核心的终结电阻器。我们知道使用DDR SDRAM的主板上面为了防止数据线终端反射信号需要大量的终结电阻。它大大增加了主板的制造成本。实际上,不同的内存模组对终结电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终结电阻的大小决定了数据线的信号比和反射率,终结电阻小则数据线信号反射低但是信噪比也较低;终结电阻高,则数据线的信噪比高,但是信号反射也会增加。因此主板上的终结电阻并不能非常好的匹配内存模组,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号品质。DDR2可以根据自已的特点内建合适的终结电阻,这样可以保证最佳的信号波形。使用DDR2不但可以降低主板成本,还得到了最佳的信号品质,这是DDR不能比拟的。
Post CAS:它是为了提高DDR II内存的利用效率而设定的。在Post CAS操作中,CAS信号(读写/命令)能够被插到RAS信号后面的一个时钟周期,CAS命令可以在附加延迟(Additive Latency)后面保持有效。原来的tRCD(RAS到CAS和延迟)被AL(Additive Latency)所取代,AL可以在0,1,2,3,4中进行设置。由于CAS信号放在了RAS信号后面一个时钟周期,因此ACT和CAS信号永远也不会产生碰撞冲突。
总的来说,DDR2采用了诸多的新技术,改善了DDR的诸多不足,虽然它目前有成本高、延迟慢能诸多不足,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适用类型


  主板适用类型,是指该主板所适用的应用类型。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不同应用范围,主板被设计成各不相同的类型,即分为台式机主板和服务器/工作站主板。
台式机主板


台式机主板
  台式机主板,就是平常大部分场合所提到的应用于PC的主板,板型是ATX或Micro ATX结构,使用普通的机箱电源,采用的是台式机芯片组,只支持单CPU,内存最大只能支持到4GB,而且一般都不支持ECC内存。存储设备接口也是采用IDE或SATA接口,某些高档产品会支持RAID。显卡接口多半都是采用AGP 4X或AGP 8X,某些高档产品也会采用AGP Pro接口以支持某些高能耗的高档显卡。扩展接口也比较丰富,有多个USB2.0/1.1,IEEE1394,COM,LPT,IrDA等接口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扩展插槽的类型和数量也比较多,有多个PCI,CNR,AMR等插槽适应用户的需求。部分带有整合的网卡芯片,有低档的10/100Mbps自适应网卡,也有高档的千兆网卡。在价格方面,既有几百元的入门级或主流产品,也有一二千元的高档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台式机主板的生产厂商和品牌也非常多,市场上常见的就有几十种之多。
服务器/工作站主板
  服务器/工作站主板,则是专用于服务器/工作站的主板产品,板型为较大的ATX,EATX或WATX,使用专用的服务器机箱电源。其中,某些低端的入门级产品会采用高端的台式机芯片组,例如英特尔的I875P芯片组就被广泛用在低端入门级产品上;而中高端产品则都会采用专用的服务器/工作站芯片组,例如英特尔 E7501,Sever Works GC-SL等芯片组。对服务器/工作站主板而言,最重要的是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才是高性能。因为大多数的服务器都要满足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满负荷工作要求。由于服务器/工作站数据处理量很大,需要采用多CPU并行处理结构,即一台服务器/工作站中安装2、4、8等多个CPU;对于服务器而言,多处理器可用于数据库处理等高负荷高速度应用;而对于工作站,多处理器系统则可以用于三维图形制作和动画文件编码等单处理器无法实现的高处理速度应用。为适应长时间,大流量的高速数据处理任务,在内存方面,服务器/工作站主板能支持高达十几GB甚至几十GB的内存容量,而且大多支持ECC内存以提高可靠性。



服务器主板
  服务器主板在存储设备接口方面,中高端产品也多采用SCSI接口而非IDE接口,并且支持RAID方式以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安全性。在显示设备方面,服务器与工作站有很大不同,服务器对显示设备要求不高,一般多采用整合显卡的芯片组,例如在许多服务器芯片组中都整合有ATI的RAGE XL显示芯片,要求稍高点的采用普通的AGP显卡,甚至是PCI显卡;而图形工作站对显卡的要求非常高,主板上的显卡接口也多采用AGP Pro 150,而且多采用高端的3DLabs、ATI等显卡公司的专业显卡,如3DLabs的“野猫”系列显卡,中低端则采用NVIDIA的Quandro系列以及ATI的Fire GL系列显卡等等。在扩展插槽方面,服务器/工作站主板与台式机主板也有所不同,例如PCI插槽,台式机主板采用的是标准的33MHz的32位PCI插槽,而服务器/工作站主板则多采用64位的PCI X-66甚至PCI X-133,其工作频率分别为66MHz和133MHz,数据传输带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支持热插拔,其电气规范以及外型尺寸都与普通的PCI插槽不同。在网络接口方面,服务器/工作站主板也与台式机主板不同,服务器主板大多配备双网卡,甚至是双千兆网卡以满足局域网与Internet的不同需求。服务器主板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与台式机主板相比,生产厂商也就少得多了,比较出名的也就是英特尔、超微、华硕、技嘉、泰安、艾崴等品牌,在价格方面,从一千多元的入门级产品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高档产品都有

芯片组


  芯片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果说中央处理器(CPU)是整个电脑系统的心脏,那么芯片组将是整个身体的躯干。在电脑界称设计芯片组的厂家为Core Logic,Core的中文意义是核心或中心,光从字面的意义就足以看出其重要性。对于主板而言,芯片组几乎决定了这块主板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电脑系统性能的发挥,芯片组是主板的灵魂。芯片组性能的优劣,决定了主板性能的好坏与级别的高低。这是因为目前CPU的型号与种类繁多、功能特点不一,如果芯片组不能与CPU良好地协同工作,将严重地影响计算机的整体性能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主板芯片组几乎决定着主板的全部功能,其中CPU的类型、主板的系统总线频率,内存类型、容量和性能,显卡插槽规格是由芯片组中的北桥芯片决定的;而扩展槽的种类与数量、扩展接口的类型和数量(如USB2.0/1.1,IEEE1394,串口,并口,笔记本的VGA输出接口)等,是由芯片组的南桥决定的。还有些芯片组由于纳入了3D加速显示(集成显示芯片)、AC'97声音解码等功能,还决定着计算机系统的显示性能和音频播放性能等。
  现在的芯片组,是由过去286时代的所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门阵列控制芯片演变而来的。芯片组的分类,按用途可分为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等类型,按芯片数量可分为单芯片芯片组,标准的南、北桥芯片组和多芯片芯片组(主要用于高档服务器/工作站),按整合程度的高低,还可分为整合型芯片组和非整合型芯片组等等。
  台式机芯片组要求有强大的性能,良好的兼容性,互换性和扩展性,对性价比要求也最高,并适度考虑用户在一定时间内的可升级性,扩展能力在三者中最高。在最早期的笔记本设计中并没有单独的笔记本芯片组,均采用与台式机相同的芯片组,随着技术的发展,笔记本专用CPU的出现,就有了与之配套的笔记本专用芯片组。笔记本芯片组要求较低的能耗,良好的稳定性,但综合性能和扩展能力在三者中却也是最低的。服务器/工作站芯片组的综合性能和稳定性在三者中最高,部分产品甚至要求全年满负荷工作,在支持的内存容量方面也是三者中最高,能支持高达十几GB甚至几十GB的内存容量,而且其对数据传输速度和数据安全性要求最高,所以其存储设备也多采用SCSI接口而非IDE接口,而且多采用RAID方式提高性能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到目前为止,能够生产芯片组的厂家有英特尔(美国)、VIA(中国Tai w)、SiS(中国Tai w)、ALi(中国Tai w)、AMD(美国)、NVIDIA(美国)、ATI(加拿大)、Server Works(美国)等几家,其中以英特尔和VIA的芯片组最为常见。在台式机的英特尔平台上,英特尔自家的芯片组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而且产品线齐全,高、中、低端以及整合型产品都有,VIA、SIS、ALI和最新加入的ATI几家加起来都只能占有比较小的市场份额,而且主要是在中低端和整合领域。在AMD平台上,AMD自身通常是扮演一个开路先锋的角色,产品少,市场份额也很小,而VIA却占有AMD平台芯片组最大的市场份额,但现在却收到受到后起之秀NVIDIA的强劲挑战,后者凭借其nForce2芯片组的强大性能,成为AMD平台最优秀的芯片组产品,进而从VIA手里夺得了许多市场份额,。而SIS与ALi依旧是扮演配角,主要也是在中、低端和整合领域。笔记本方面,英特尔平台具有绝对的优势,所以英特尔的笔记本芯片组也占据了最大的市场分额,其它厂家都只能扮演配角以及为市场份额极小的AMD平台设计产品。服务器/工作站方面,英特尔平台更是绝对的优势地位,英特尔自家的服务器芯片组产品占据着绝大多数中、低端市场,而Server Works由于获得了英特尔的授权,在中高端领域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甚至英特尔原厂服务器主板也有采用Server Works芯片组的产品,在服务器/工作站芯片组领域,Server Works芯片组就意味着高性能产品;而AMD服务器/工作站平台由于市场份额较小,主要都是采用AMD自家的芯片组产品。
  芯片组的技术这几年来也是突飞猛进,从ISA、PCI到AGP,从ATA到SATA,Ultra DMA技术,双通道内存技术,高速前端总线等等 ,每一次新技术的进步都带来电脑性能的提高。2004年,芯片组技术又会面临重大变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PCI Express总线技术,它将取代PCI和AGP,极大的提高设备带宽,从而带来一场电脑技术的革命。另一方面,芯片组技术也在向着高整合性方向发展,例如AMD Athlon 64 CPU内部已经整合了内存控制器,这大大降低了芯片组厂家设计产品的难度,而且现在的芯片组产品已经整合了音频,网络,SATA,RAID等功能,大大降低了用户的成本

支持CPU类型


  是指能在该主板上所采用的CPU类型。CPU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不同时期CPU的类型是不同的,而主板支持此类型就代表着属于此类的CPU大多能在该主板上运行(在主板所能支持的CPU频率限制范围内)。CPU类型从早期的386、486、Pentium、K5、K6、K6-2、Pentium II、Pentium III等,到今天的Pentium 4、Duron、AthlonXP、至强(XEON)、Athlon 64经历了很多代的改进。每种类型的CPU在针脚、主频、工作电压、接口类型、封装等方面都有差异,尤其在速度性能上差异很大。只有购买与主板支持CPU类型相同的CPU,二者才能配套工作。


CPU插槽类型


  我们知道,CPU需要通过某个接口与主板连接的才能进行工作。CPU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采用的接口方式有引脚式、卡式、触点式、针脚式等。而目前CPU的接口都是针脚式接口,对应到主板上就有相应的插槽类型。不同类型的CPU具有不同的CPU插槽,因此选择CPU,就必须选择带有与之对应插槽类型的主板。主板CPU插槽类型不同,在插孔数、体积、形状都有变化,所以不能互相接插。
1. Socket 775
2. Socket 754
3. Socket 939
4. Socket 940
5. Socket 603
6. Socket 604
7. Socket 478
8. Socket A
9. Socket 423
10. Socket 370
11. SLOT 1
12. SLOT 2
13. SLOT A
14. Socket 7


Socket 775


  Socket 775又称为Socket T,是目前应用于Intel LGA775封装的CPU所对应的处理器插槽,能支持LGA775封装的Pentium 4、Pentium 4 EE、Celeron D等CPU。Socket 775插槽与目前广泛采用的Socket 478插槽明显不同,非常复杂,没有Socket 478插槽那样的CPU针脚插孔,取而代之的是775根有弹性的触须状针脚(其实是非常纤细的弯曲的弹性金属丝),通过与CPU底部对应的触点相接触而获得信号。因为触点有775个,比以前的Socket 478的478pin增加不少,封装的尺寸也有所增大,为37.5mm×37.5mm。另外,与以前的Socket 478/423/370等插槽采用工程塑料制造不同,Socket 775插槽为全金属制造,原因在于这种新的CPU的固定方式对插槽的强度有较高的要求,并且新的prescott核心的CPU的功率增加很多,CPU的表面温度也提高不少,金属材质的插槽比较耐得住高温。在插槽的盖子上还卡着一块保护盖。
  Socket 775插槽由于其内部的触针非常柔软和纤薄,如果在安装的时候用力不当就非常容易造成触针的损坏;其针脚实在是太容易变形了,相邻的针脚很容易搭在一起,而短路有时候会引起烧毁设备的可怕后果;此外,过多地拆卸CPU也将导致触针失去弹性进而造成硬件方面的彻底损坏,这是其目前的最大缺点。
  目前,采用Socket 775插槽的主板数量并不太多,主要是Intel 915/925系列芯片组主板,也有采用比较成熟的老芯片组例如Intel 865/875/848系列以及VIA PT800/PT880等芯片组的主板。不过随着Intel加大LGA775平台的推广力度,Socket 775插槽最终将会取代Socket 478插槽,成为Intel平台的主流CPU插槽。



Socket 939


  Socket 939是AMD公司2004年6月才发布的64位桌面平台标准,是目前高端的Athlon 64以及Athlon 64 FX所对应的插槽标准,具有939个CPU针脚插孔,支持200MHz外频和1000MHz的HyperTransport总线频率,并且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
  Socket 939目前的配套主板也逐渐增多,将是AMD64位桌面平台以后的主流平台

Socket 754


  Socket 754是2003年9月AMD64位桌面平台最初发布时的标准插槽,是目前低端的Athlon 64和高端的Sempron所对应的插槽标准,具有754个CPU针脚插孔,支持200MHz外频和800MHz的HyperTransport总线频率,但不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
  Socket 754是目前广泛采用的AMD64位平台标准,与之配套的主板非常多。关于Socket 754的前途目前众说纷纭,有说随着Socket 939的普及,Socket 754最终会被完全淘汰;也有说Socket 754接口的Athlon 64将会完全停产而只保留Socket 754接口的Sempron的......不管究竟是怎么样,由于AMD64平台的插槽标准过多,而且互不兼容,Socket 754应该会逐渐被Socket 939所取代。



Socket 940


  Socket 940是最早发布的AMD64位平台标准,是服务器/工作站所使用的Opteron以及最初的Athlon 64 FX所对应的插槽标准,具有940个CPU针脚插孔,支持200MHz外频和800MHz的HyperTransport总线频率,并且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
  由于Socket 940接口的CPU价格高昂,而且必须搭配昂贵的ECC内存才能使用,所以其总体采购成本是比较昂贵的。现在新出的Athlon 64 FX已经改用Socket 939接口,所以Socket 940将会成为Opteron的专用接口。



Socket 478插槽


  Socket 478插槽是目前Pentium 4系列处理器所采用的接口类型,针脚数为478针。Socket 478的Pentium 4处理器面积很小,其针脚排列极为紧密。采用Socket 478插槽的主板产品数量众多,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插槽类型。



Socket 604


  与Socket 603相仿,Socket 604仍然是应用于Intel平台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主板,但与Socket 603的最大区别是增加了对133MHz外频以及533MHz前端总线频率的支持,2004年随着Intel64位的支持EM64T技术的Xeon的发布,又增加了对200MHz外频以及800MHz前端总线频率的支持。Socket 604插槽可以兼容Socket 603接口的Xeon和Xeon MP。



Socket 603


  Socket 603的用途比较专业,应用于Intel平台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主板,其对应的CPU是Xeon MP和早期的Xeon。Socket 603具有603个CPU针脚插孔,只能支持100MHz外频以及400MHz前端总线频率。Socket 603插槽并不能兼容Socket 604接口的Xeon。



Socket A插槽


  Socket A接口,也叫Socket 462,是目前AMD公司Athlon XP和Duron处理器的插座标准。Socket A接口具有462插空,可以支持133MHz外频。如同Socket 370一样,降低了制造成本,简化了结构设计。


前端总线频率


总线是将信息以一个或多个源部件传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部件的一组传输线。通俗的说,就是多个部件间的公共连线,用于在各个部件之间传输信息。人们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来描述总线频率。总线的种类很多,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将CPU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计算机的前端总线频率是由CPU和北桥芯片共同决定的。
北桥芯片负责联系内存、显卡等数据吞吐量最大的部件,并和南桥芯片连接。CPU就是通过前端总线(FSB)连接到北桥芯片,进而通过北桥芯片和内存、显卡交换数据。前端总线是CPU和外界交换数据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总线的数据传输能力对计算机整体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没足够快的前端总线,再强的CPU也不能明显提高计算机整体速度。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目前PC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几种,前端总线频率越大,代表着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越大,更能充分发挥出CPU的功能。现在的CPU技术发展很快,运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够大的前端总线可以保障有足够的数据供给给CPU,较低的前端总线将无法供给足够的数据给CPU,这样就限制了CPU性能得发挥,成为系统瓶颈。
外频与前端总线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桥芯片间总线的速度,更实质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数据传输的速度。而外频的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万万次,它更多的影响了PIC及其他总线的频率。之所以前端总线与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现之前和刚出现Pentium 4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称前端总线为外频,最终造成这样的误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前端总线频率需要高于外频,因此采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术,或者其他类似的技术实现这个目的。这些技术的原理类似于AGP的2X或者4X,它们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成为外频的2倍、4倍甚至更高,从此之后前端总线和外频的区别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此外,在前端总线中比较特殊的是AMD64的HyperTransport。

目前各种芯片组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FSB):

Intel平台系列


Intel芯片组:
845、845D、845GL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845E、845G、845GE、845PE、845GV以及865P、910GL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533MHz,而865PE、865G、865GV、848P、875P、915P、915G、915GV、925X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800MHz,925XE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1066MHz,这是目前PC机最高的前端总线频率。

VIA芯片组:
P4X266、P4X266A、P4M266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P4X266E、P4X333、P4X400、P4X533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533MHz,PT800、PT880、PM800、PM88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800MHz。

SIS芯片组:
SIS645、SIS645DX、SIS65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SIS651、SIS655、SIS648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533MHz,SIS648FX、SIS661FX、SIS655FX、SIS655TX、SIS649、SIS656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800MHz。

ATI芯片组:
Radeon 9100 IGP、Radeon 9100 Pro IGP、RX33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800MHz。

ULI芯片组:
M1683和M1685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800MHz。

AMD平台系列


VIA芯片组:
KT266、KT266A、KM266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266MHz,KT333、KT400、KT400A、KM400、KN40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333MHz,KT600和KT88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

SIS芯片组:
SIS735、SIS745、SIS746、SIS74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266MHz,SIS741GX和SIS746FX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333MHz,SIS741和SIS748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

Uli芯片组:
M1647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266MHz。

nVidia芯片组:
nForce2 IGP、nForce2 400和nForce2 Ultra 400所支持的前端总线频率是400MHz。
此外,由于AMD64系列CPU内部整合了内存控制器,其HyperTransport频率只与CPU接口类型有关,而与主板芯片组无关,所以其HyperTransport频率的区分是相当简单的:Socket 754平台的HyperTransport频率是800MHz,Socket 939平台的HyperTransport频率是1000MHz,而Socket 940平台的HyperTransport频率也是800MHz

主板结构


  由于主板是电脑中各种设备的连接载体,而这些设备的各不相同的,而且主板本身也有芯片组,各种I/O控制芯片,扩展插槽,扩展接口,电源插座等元器件,因此制定一个标准以协调各种设备的关系是必须的。所谓主板结构就是根据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状,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标准,所有主板厂商都必须遵循。
  主板结构分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结构。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结构,现在已经淘汰;而LPX、NLX、Flex ATX则是ATX的变种,多见于国外的品牌机,国内尚不多见;EATX和WATX则多用于服务器/工作站主板;ATX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板结构,扩展插槽较多,PCI插槽数量在4-6个,大多数主板都采用此结构;Micro ATX又称Mini ATX,是ATX结构的简化版,就是常说的“小板”,扩展插槽较少,PCI插槽数量在3个或3个以下,多用于品牌机并配备小型机箱;而BTX则是英特尔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结构。
1. AT
2. Baby AT
3. ATX
4. Micro ATX
5. BTX


AT结构


  在PC推出后的第三年即1984年,IBM公布了PCAT。AT主板的尺寸为13"×12",板上集成有控制芯片和8个I/0扩充插槽。由于AT主板尺寸较大,因此系统单元(机箱)水平方向增加了2英寸,高度增加了1英寸,这一改变也是为了支持新的较大尺寸的AT格式适配卡。将8位数据、20位地址的XT扩展槽改变到16位数据、24位地址的AT扩展槽。为了保持向下兼容,它保留62脚的XT扩展槽,然后在同列增加36脚的扩展槽。XT扩展卡仍使用62脚扩展槽(每侧31脚),AT扩展卡使用共98脚的的两个同列扩展槽。这种PC AT总线结构演变策略使得它仍能在当今的任何一个PC Pentium/PCI系统上正常运行。
  PC AT的初始设计是让扩展总线以微处理器相同的时钟速率来运行,即6MHz 的286,总线也是6MHz;8MHz的微处理器,则总线就是8MHz。随着微处理器速度的增加,增加扩展总线的速度也很简单。后来一些PC AT系统的扩展总线速度达到了10和12MHz。不幸的是,某些适配器不能以这样的速度工作或者能很好得工作。因此,绝大多数的PC AT仍以8或8.33MHz为扩展总线的速率,在此速度下绝大多数适配器都不能稳定工作。度的增加,增加扩展总线的速度也很简单。后来一些PC AT系统的扩展总线速度达到了10和12MHz。不幸的是,某些适配器不能以这样的速度工作或者能很好得工作。因此,绝大多数的PC AT仍以8或8.33MHz为扩展总线的速率,在此速度下绝大多数适配器都不能稳定工作。
主板是电脑的基础部件,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桥梁,用来连接各种电脑设备

。常见主板故障大致有以下几种,无法加电自检、主板接口损坏、BIOS无法自

动保存等。其实有些故障并不可怕,主要是用户粗心大意造成的。不过由于主

板自身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故障也比较多,另外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用户人为造

成的。对此,下文分析五种较为常见的主板故障案例,希望大家从中能学到解

决主板故障的思路和办法。
1.主板防病毒未关闭,导致系统无法安装
  故障现象:一台老Celeron 333配置的计算机,在安装Windows 98时,发现

在安装初始阶段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黑色矩形区域,像是有什么提示,随后就

停止安装了。调整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开关也无效,感觉和病毒有关。用杀毒

软件查杀病毒,并没有发现任何病毒。后来经人指点,进入了CMOS设置程序,

将“BIOS Features Setup”(BIOS功能设置)中的“Virus Warning”(病毒

警告)选项由“Enabled”(允许)设置成“Disabled”(禁止)后,重装

Windows 98获得成功。
  故障分析:此现象比较容易出现在新购主板中,因为它们的BIOS中的防病毒

设置大多默认设置为Enabled,所以会出现无法安装系统的问题。此问题严格地

讲,不应算主板故障。但往往许多用户不是很注意,导致频频发生。因此有必

要再提一下,对于类似故障,只要仔细看下主板说明书就能搞定。
2.主板温控失常 引发主板“假死”
  故障现象:华硕P3B-F主板上有智能监控芯片,因此可对CPU温度进行监视。

在购该主板时,另购一根2Pin的温度监控线,插于CPU插槽旁的JTP针脚上。后

来在一次玩游戏过程中,机器突然蓝屏,重启后,等到光驱、硬盘自检完后显

示器居然不亮了。由于之前报告蓝屏错误,起初以为是内存出错,后来更换内

存后依然无效。又开始怀疑CPU故障,换了一块Pentium III 450 CPU,故障依

旧。百般无奈下,突然发现原来接在主板上的温控线脱落,掉在主板上……难

道是温度监控线导致的故障吗?重新连接温度监控线后,再开机居然一切正常

了。
  故障分析:由于现在CPU发热量非常大,所以许多主板都提供了严格的温度

监控和保护装置。一般CPU温度过高,或主板上的温度监控系统出现故障,主板

就会自动进入保护状态。拒绝加电启动,或报警提示。上述例子就是由于主板

温度监控线脱落,导致主板自动进入保护状态,拒绝加电。所以当你的主板无

法正常启动或报警时,先检查下主板的温度监控装置是否正常。
3.IRQ设置错误导致鼠标不可用
  故障现象:一台老式586电脑,安装Windows或启动Windows时鼠标不可用。

开始认为是鼠标问题,更换后依然时不时出现类似故障。再次更换鼠标,问题

依旧,怀疑是主板PS/2鼠标接口故障,拿到专业主板检测点检查PS/2鼠标口正

常。后来发现原来是CMOS参数设置错误引起的。
  故障分析:因为在CMOS设置程序的电源管理栏有一项Modem use IRQ项目,

此机器的选项分别为3、4、5......、NA,一般默认选项为3,将其设置为3以外

的中断项即可。此类故障一般常见于老式586电脑,新式主板一般不会有此问题

。在一些老式586电脑上其COM口与LPT口是靠一根信号连接线连到机箱外的,其

COM口信号连接线随主板不同,接法也有所不同,如若接法不对也会导致鼠标不

可用,它的接法一般有以下两种:①信号线按照1至9的顺序依次与连接头相连;

②信号线与连接点交叉相连,连接头上面一排分别连接信号线的1、3、5、7、9

,下面一排为2、4、6、8。
4.主板过热导致频繁死机
  故障现象:一台Tualatin/256MB DDR/GeForce2 MX440主机频繁死机,以为

感染病毒,经查杀后未发现任何病毒。又认为是硬盘碎片过多,导致系统不稳

定。但整理硬盘碎片,甚至格式化C盘重做系统,但一段时间后又反复死机。开

始考虑到硬件自身问题了……后来检查出来是主板过热导致不稳定,因为主板

是杂牌i845EP主板,做工差不说,且北桥上无散热风扇,加散热风扇后,问题

解决。
  故障分析:一般为主板或CPU有问题,如若按此法不能解决故障,那就只有

更换主板或CPU了。出现此类故障一般是由于主板Cache有问题或主板设计散热

不良引起,笔者在某品牌815EP主板上就曾发现因主板散热不够好而导致该故障

。在死机后触摸CPU周围主板元件,发现其温度非常高且烫手。更换大功率风扇

后,死机故障得以解决。对于Cache有问题的故障,可以进入CMOS设置程序,将

Cache禁止后即可顺利解决问题,当然,Cache禁止后速度那就肯定会有影响了


5.IDE接线错误 主板六亲不认
  故障现象:一台AthlonXP 1600+/Seagate 40GB/256MB DDR/GeForce2 MX主

机,在一次双硬盘对拷后,重新连接主硬盘并开机,机器提示找不到任何IDE设

备,找不到硬盘也无法进入Windows XP。重启进入CMOS设置程序后,发现检测

不到任何IDE设备。换另外硬盘也检测不到,怀疑是主板IDE口出现故障,但也

不至于全部的IDE口都损坏了?继续检查,发现ATA/100硬盘线是Slave口接在硬

盘上,于是更换为Master接口,开机恢复正常。
  故障分析:此故障看似复杂,没有经验的菜鸟会误认为是硬件损坏,但这仅

仅是因为IDE接线错误造成的,此类现象还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有的朋友再挂

硬盘时,因为没有及时更改跳线,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还有的朋友出现找不到

硬盘故障,除去硬盘本身出现故障的可能外,还有可能是由于主板的IDE线或者

IDE口损坏造成。只要仔细检查,一般都可以排除此类故障。
  其实以上笔者所讲的这些故障都不可怕,往往都是用户粗心大意造成的。

常见主板故障主要就集中在了主要分为硬件自身故障和设置使用故障两方面,

只要能做到小心仔细就可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而我们在分析上述案例的同时

,也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解决主板故障的思路及办法,这样在你遇到主板故障

时就可以从容应待,而不用手忙脚乱了显示器刷新频率设置得太低

  当显示器的刷新频率设置低于75Hz时,屏幕常会出现抖动、闪烁的现象,把刷新率适当调高,比如设置成高于85Hz,屏幕抖动的现象一般不会再出现。

电源变压器离显示器和机箱太近

  电源变压器工作时会造成较大的电磁干扰,从而造成屏幕抖动。把电源变压器放在远离机箱和显示器的地方,可以让问题迎刃而解。

劣质电源或电源设备已经老化

  许多杂牌电脑电源所使用的元件做工、用料均很差,易造成电脑的电路不畅或供电能力跟不上,当系统繁忙时,显示器尤其会出现屏幕抖动的现象。电脑的电源设备开始老化时,也容易造成相同的问题。

音箱放得离显示器太近

  音箱的磁场效应会干扰显示器的正常工作,使显示器产生屏幕抖动和串色等磁干扰现象。

病毒作怪

  有些计算机病毒会扰乱屏幕显示,比如:字符倒置、屏幕抖动、图形翻转显示等。网上随处可见的屏幕抖动脚本,就足以让你在中招之后头大如牛。

显示卡接触不良

  重插显示卡后,故障可得到排除。

WIN95/98系统后写缓存引起

  如属于这种原因,在控制面板-系统-性能-文件系统-疑难解答中禁用所有驱动器后写式高速缓存,可让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电源滤波电容损坏

  打开机箱,如果你看到电源滤波电容(电路板上个头最大的那个电容)顶部鼓起,那么便说明电容坏了,屏幕抖动是由电源故障引起的。换了电容之后,即可解决问题。
显示器蓝屏解决方案


一 蓝屏时显示的信息

1.故障检查信息
***STOP 0x0000001E(0xC0000005,0xFDE38AF9,0x0000001,0x7E8B0EB4)
KMODE_EXCEPTION_NOT_HANDLED ***
其中错误的第一部分是停机码(Stop Code)也就是STOP 0x0000001E, 用于识别已发生错误的类型, 错误第二部分是被括号括起来的四个数字集, 表示随机的开发人员定义的参数(这个参数对于普通用户根本无法理解, 只有驱动程序编写者或者微软操作系统的开发人员才懂). 第三部分是错误名. 信息第一行通常用来识别生产错误的驱动程序或者设备. 这种信息多数很简洁, 但停机码可以作为搜索项在微软知识库和其他技术资料中使用.

2.推荐操作
蓝屏第二部分是推荐用户进行的操作信息. 有时, 推荐的操作仅仅是一般性的建议(比如: 到*商网站查找BIOS的更新等); 有时, 也就是显示一条与当前问题相关的提示. 一般来说, 惟一的建议就是重启.

3.调试端口告诉用户内存转储映像是否写到磁盘商了, 使用内存转储映像可以确定发生问题的性质, 还会告诉用户调试信息是否被传到另一台电脑商, 以及使用了什么端口完成这次通讯. (说实在的,在发生蓝屏时只要记下STOP:后面的停机码就行~)

二 蓝屏时的处理办法

1.重启
有时只是某个程序或驱动程序一时犯错, 重启后有可能就会正常。

2.新硬件
首先, 应该检查新硬件是否插牢, 这个被许多人忽视的问题往往会引发许多莫名其妙的故障. 如果确认没有问题, 将其拔下, 然后换个插槽试试, 并安装最新的驱动程序. 同时还应对照微软网站的硬件兼容类别检查一下硬件是否与操作系统兼容. 如果你的硬件没有在表中, 那么就得到硬件厂商网站进行查询, 或者拨打他们的咨询电话.

3.新驱动和新服务
如果刚安装完某个硬件的新驱动, 或安装了某个软件, 而它又在系统服务中添加了相应项目(比如:杀毒软件、CPU降温软件、防火墙软件等), 在重启或使用中出现了蓝屏故障, 请到安全模式来卸载或禁用它们.

4.检查病毒
比如冲击波和振荡波等病毒有时会导致Windows蓝屏死机, 因此查杀病毒必不可少. 同时一些木马间谍软件也会引发蓝屏, 所以最好再用相关工具进行扫描检查.

5.检查BIOS和硬件兼容性
对于新装的电脑经常出现蓝屏问题, 应该检查并升级BIOS到最新版本, 同时关闭其中的内存相关项, 比如:缓存和映射. 另外, 还应该对照微软的硬件兼容列表检查自己的硬件. 还有就是, 如果主板BIOS无法支持大容量硬盘也会导致蓝屏, 需要对其进行升级.

6.检查系统曰志
在开始-->菜单中输入:EventVwr.msc, 回车出现"事件查看器", 注意检查其中的"系统曰志"和"应用程序曰志"中表明"错误"的项.

7.查询停机码
把蓝屏中的停机码记下来, 接着到其他电脑中上网, 进入微软网站http://support.microsoft.com/, 在左上角的"搜索(知识库)"中输入停机码, 如果搜索结果没有适合信息, 可以选择"英文知识库"在搜索一遍. 一般情况下, 会在这里找到有用的解决案例. 另外, 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中使用蓝屏的停机码或者后面的说明文字为关键词搜索, 往往也会有以外的收获.

8.最后一次正确配置
一般情况下, 蓝屏都出现于更新了硬件驱动或新加硬件并安装其驱动后, 这时Windows 2K/XP提供的"最后一次正确配置"就是解决蓝屏的快捷方式. 重启系统, 在出现启动菜单时按下F8键就会出现高级启动选项菜单, 接着选择"最后一次正确配置".

9.安装最新的系统补丁和Service Pack有些蓝屏是Windows本身存在缺陷造成的, 应此可通过安装最新的系统补丁和Service Pack来解决.

三 常见蓝屏案例

我常遇到的蓝屏就是0X0000008E, 0X0000000A,0X00000050,0X0000009F

┌—┐
│ 1│
└—┘0x0000000A:IRQL_NOT_LESS_OR_EQUAL
◆错误分析:主要是由问题的驱动程序、有缺陷或不兼容的硬件与软件造成的. 从技术角度讲. 表明在内核模式中存在以太高的进程内部请求级别(IRQL)访问其没有权限访问的内存地址.
◇解决方案:请用前面介绍的解决方案中的2、3、5、8、9方案尝试排除.


┌—┐
│ 2│
└—┘0x00000012:TRAP_CAUSE_UNKNOWN
◆错误分析:如果遇到这个错误信息, 那么很不幸, 应为KeBudCheck分析的结果是错误原因未知.
◇解决方案:既然微软都帮不上忙, 就得靠自己了, 请仔细回想这个错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第一次发生时你对系统做了哪些操作; 发生时正在进行什么操作. 从这些信息中找出可能的原因, 从而选择相应解决方案尝试排除.


┌—┐
│ 3│
└—┘0x0000001A:MEMORY_MANAGEMENT
◆错误分析:这个内存管理错误往往是由硬件引起的, 比如: 新安装的硬件、内存本身有问题等.
◇解决方案:如果是在安装Windows时出现, 有可能是由于你的电脑达不到安装Windows的最小内存和磁盘要求.


┌—┐
│ 4│
└—┘0x0000001E:KMODE_EXCEPTION_NOT_HANDLED
◆错误分析:Windows内核检查到一个非法或者未知的进程指令, 这个停机码一般是由问题的内存或是与前面0x0000000A相似的原因造成的.
◇解决方案:
(1)硬件兼容有问题:请对照前面提到的最新硬件兼容性列表, 查看所有硬件是否包含在该列表中.
(2)有问题的设备驱动、系统服务或内存冲突和中断冲突: 如果在蓝屏信息中出现了驱动程序的名字,请试着在安装模式或者故障恢复控制台中禁用或删除驱动程序, 并禁用所有刚安装的驱动和软件. 如果错误出现在系统启动过程中, 请进入安全模式, 将蓝屏信息中所标明的文件重命名或者删除.
(3)如果错误信息中明确指出Win32K.sys: 很有可能是第三方远程控制软件造成的, 需要从故障恢复控制台中将对该软件的服务关闭.
(4)在安装Windows后第一次重启时出现:最大嫌疑可能时系统分区的磁盘空间不足或BIOS兼容有问题.
(5)如果是在关闭某个软件时出现的:很有可能时软件本省存在设计缺陷, 请升级或卸载它.


┌—┐
│ 5│0x00000023:FAT_FILE_SYSTEM
└—┘0x00000024:NTFS_FILE_SYSTEM
◆错误分析:0x00000023通常发生在读写FAT16或者FAT32文件系统的系统分区时, 而0x00000024则是由于NTFS.sys文件出现错误(这个驱动文件的作用是容许系统读写使用NTFS文件系统的磁盘). 这两个蓝屏错误很有可能是磁盘本身存在物理损坏, 或是中断要求封包(IRP)损坏而导致的. 其他原因还包括:硬盘磁盘碎片过多; 文件读写操作过于频繁, 并且数据量非常达或者是由于一些磁盘镜像软件或杀毒软件引起的.
◇解决方案:
第一步:首先打开命令行提示符, 运行"Chkdsk /r"(注:不是CHKDISK, 感觉象这个, 但是……)命令检查并修复硬盘错误, 如果报告存在怀道(Bad Track), 请使用硬盘厂商提供的检查工具进行检查和修复.
第二步:接着禁用所有即使扫描文件的软件, 比如:杀毒软件、防火墙或备份工具.
第三步:右击C:\winnt\system32\drivers\fastfat.sys文件并选择"属性", 查看其版本是否与当前系统所使用的Windows版本相符.(注:如果是XP, 应该是C:\windows\system32\drivers\fastfat.sys)
第四步:安装最新的主板驱动程序, 特别IDE驱动. 如果你的光驱、可移动存储器也提供有驱动程序,最好将它们升级至最新版.


┌—┐
│ 6│
└—┘0x00000027:RDR_FILE_SYSTEM
◆错误分析:这个错误产生的原因很难判断, 不过Windows内存管理出了问题很可能会导致这个停机码的出现.
◇解决方案:如果是内存管理的缘故, 通常增加内存会解决问题.


┌—┐
│ 7│
└—┘0x0000002EATA_BUS_ERROR
◆错误分析:系统内存存储器奇偶校验产生错误, 通常是因为有缺陷的内存(包括物理内存、二级缓存或者显卡显存)时设备驱动程序访问不存在的内存地址等原因引起的. 另外, 硬盘被病毒或者其他问题所损伤, 以出现这个停机码.
◇解决方案:
(1)检查病毒
(2)使用"chkdsk /r"命令检查所有磁盘分区.
(3)用Memtest86等内存测试软件检查内存.
(4)检查硬件是否正确安装, 比如:是否牢固、金手指是否有污渍.


┌—┐
│ 8│
└—┘0x00000035:NO_MORE_IRP_STACK_LOCATIONS
◆错误分析:从字面上理解, 应该时驱动程序或某些软件出现堆栈问题. 其实这个故障的真正原因应该时驱动程序本省存在问题, 或是内存有质量问题.
◇解决方案:请使用前面介绍的常规解决方案中与驱动程序和内存相关的方案进行排除.


┌—┐
│ 9│
└—┘0x0000003F:NO_MORE_SYSTEM_PTES
◆错误分析:一个与系统内存管理相关的错误, 比如:由于执行了大量的输入/输出操作, 造成内存管理出现问题: 有缺陷的驱动程序不正确地使用内存资源; 某个应用程序(比如:备份软件)被分配了大量的内核内存等.
◇解决方案:卸载所有最新安装的软件(特别是哪些增强磁盘性能的应用程序和杀毒软件)和驱动程序.


┌—┐
│10│
└—┘0x00000044:MULTIPLE_IRP_COMPLIETE_REQUESTS
◆错误分析:通常是由硬件驱动程序引起的.
◇解决方案:卸载最近安装的驱动程序. 这个故障很少出现, 目前已经知道的是, 在使用http://www.in-system.com/这家公司的某些软件时会出现, 其中的罪魁就是Falstaff.sys文件.(作者难道不怕吃官司嘛, 把公司网址公布)


┌—┐
│11│
└—┘0x00000050AGE_FAULT_IN_NONPAGED+AREA
◆错误分析:有问题的内存(包括屋里内存、二级缓存、显存)、不兼容的软件(主要是远程控制和杀毒软件)、损坏的NTFS卷以及有问题的硬件(比如CI插卡本身已损坏)等都会引发这个错误.
◇解决方案:请使用前面介绍的常规解决方案中与内存、软件、硬件、硬盘等相关的方案进行排除.


┌—┐
│12│
└—┘0x00000051:REGISTRY_ERROR
◆错误分析:这个停机码说明注册表或系统配置管理器出现错误, 由于硬盘本身有物理损坏或文件系统存在问题, 从而造成在读取注册文件时出现输入/输出错误.
◇解决方案:使用"chkdsk /r"检查并修复磁盘错误.


┌—┐
│13│
└—┘0x00000058:FTDISK_INTERNAL_ERROR
◆错误分析:说明在容错集的主驱动发生错误.
◇解决方案:首先尝试重启电脑看是否能解决问题, 如果不行, 则尝试"最后一次正确配置"进行解决.


┌—┐
│14│
└—┘0x0000005E:CRITICAL_SERVICE_FAILED
◆错误分析:某个非常重要的系统服务启动识别造成的.
◇解决方案:如果是在安装了某个新硬件后出新的, 可以先移除该硬件, 并通过网上列表检查它是否与Windows 2K/XP兼容, 接着启动电脑, 如果蓝屏还是出现, 请使用"最后一次正确配置"来启动Windows,如果这样还是失败, 建议进行修复安装或是重装.


┌—┐
│15│
└—┘0x0000006F:SESSION3_INITIALIZATION-FAILED
◆错误分析:这个错误通常出现在Windows启动时, 一般是由有问题的驱动程序或损坏的系统文件引起的.
◇解决方案:建议使用Windows安装光盘对系统进行修复安装.


┌—┐
│16│
└—┘0x00000076ROCESS_HAS_LOCKED_PAGES
◆错误分析:通常是因为某个驱动程序在完成了一次输入/输出操作后, 没有正确释放所占有的内存
◇解决方案:
第一步:点击开始-->运行:regedt32, 找到[HKLM\SYSTEM\Currentcontrol set\control\session manager\memory management], 在右侧新建双字节值"TrackLockedPages", 值为1. 这样Windows便会在错误再次出现时跟踪到是哪个驱动程序的问题.
第二步:如果再次出现蓝屏, 那么错误信息会变成:
STOP:0x0000000CB(0xY,0xY,0xY,0xY)DRIVER_LEFT_LOCKED_PAGES_IN_PROCESS
其中第四个"0xY"会显示为问题驱动程序的名字, 接着对其进行更新或删除.
第三步:进入注册表, 删除添加的"TrackLockedPages".


┌—┐
│17│
└—┘0x00000077:KERNEL_STACK_INPAGE_ERROR
◆错误分析:说明需要使用的内核数据没有在虚拟内存或物理内存中找到. 这个错误常常于是着磁盘有问题, 相应数据损坏或受到病毒侵蚀.
◇解决方案:使用杀毒软件扫描系统; 使用"chkdsk /r"命令检查并修复磁盘错误, 如不行则使用磁盘厂商提供的工具检查修复.


┌—┐
│18│
└—┘0x0000007A:KERNEL_DATA_INPAGE_ERROR
◆错误分析:这个错误往往是虚拟内存中的内核数据无法读入内存造成的. 原因可能是虚拟内存页面文件中存在坏簇、病毒、磁盘控制器出错、内存有问题.
◇解决方案:首先用升级为最新病毒库杀毒软件查杀病毒, 如果促无信息中还有0xC000009C或0xC000016A代码, 那么表示是坏簇造成的, 并且系统的磁盘检测工具无法自动修复, 这时要进入"故障恢复控制台", 用"chkdsk /r"命令进行手动修复.


┌—┐
│19│
└—┘0x0000007B:INACESSIBLE_BOOT_DEVICE
◆错误分析:Windows在启动过程中无法访问系统分区或启动卷. 一般发生在更换主板后第一次启动时, 主要是因为新主板和旧主板的IDE控制器使用了不同芯片组造成的. 有时也可能是病毒或硬盘损伤所引起的.
◇解决方案:一般只要用安装光盘启动电脑, 然后执行修复安装即可解决问题. 对于病毒则可使用DOS版的杀毒软件进行查杀(主战有kv2005DOS版下载). 如果是硬盘本身存在问题, 请将其安装到其他电脑中,然后使用"chkdsk /r"来检查并修复磁盘错误.


┌—┐
│20│
└—┘0x0000007E:SYSTEM_THREAD_EXCEPTION_NOT_HANDLED
◆错误分析:系统进程产生错误, 但Windows错误处理器无法捕获. 其产生原因很多, 包括:硬件兼容性、有问题的驱动程序或系统服务、 或者是某些软件.
◇解决方案:请使用"事件查看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从中发现错误根源.(发现好像不是解决哦, 看来这里大家要自力更生了!)


┌—┐
│21│
└—┘0x0000007F:UNEXPECTED_KERNEL_MOED_TRAP
◆错误分析:一般是由于有问题的硬件(比如:内存)或某些软件引起的. 有时超频也会产生这个错误.
◇解决方案:用检测软件(比如:Memtest86)检查内存, 如果进行了超频, 请取消超频. 将PCI硬件插卡从主板插槽拔下来, 或更换插槽. 另外, 有些主板(比如:nForce2主板)在进行超频后, 南桥芯片过热也会导致蓝屏, 此时为该芯片单独增加散热片往往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
│22│
└—┘0x00000080:NMI_HARDWARE_FAILURE
◆错误分析:通常是有硬件引起的.(似乎蓝屏与硬件错误有不解之缘)
◇解决方案:如果最近安装了新硬件, 请将其移除, 然后试试更换插槽和安装最新的驱动程序, 如果升级了驱动程序, 请恢复后原来的版本; 检查内存金手指是否有污染和损坏; 扫描病毒; 运行"chkdsk /r"检查并修复磁盘错误; 检查所有硬件插卡已经插牢. 如果以上尝试都无效果, 就得找专业的电脑维修公司请求帮助了.


┌—┐
│23│
└—┘0x0000008E:KERNEL_MODE_EXCEPTION_NOT_HANDLED
◆错误分析:内核级应用程序产生了错误, 但Windows错误处理器没有捕获. 通常是硬件兼容性错误.
◇解决方案:升级驱动程序或升级BIOS.


┌—┐
│24│
└—┘0x0000009C:MACHINE_CHECK_EXCEPTION
◆错误分析:通常是硬件引起的. 一般是因为超频或是硬件存在问题(内存、CPU、总线、电源).
◇解决方案:如果进行了超频, 请降会CPU原来频率, 检查硬件.


┌—┐
│25│
└—┘0x0000009FRIVER_POWER_STATE_FAILURE
◆错误分析:往往与电源有关系, 常常发生在与电源相关的操作, 比如:关机、待机或休睡.
◇解决方案:重装系统, 如果不能解决, 请更换电源.


┌—┐
│26│
└—┘0x000000A5:ACPI_BIOS_ERROR
◆错误分析:通常是因为主板BIOS不能全面支持ACPI规范.
◇解决方案:如果没有相应BIOS升级, 那么可在安装Windows 2K/XP时, 当出现"press F6 if you need to install a third-party SCSI or RAID driver"提示时, 按下F7键, 这样Windows便会自动禁止安装ACPI HAL, 而安装 Standard PC HAL.


┌—┐
│27│
└—┘0x000000B4:VIDEO_DRIVER_INIT_FAILURE
◆错误分析:这个停止信息表示Windows因为不能启动显卡驱动, 从而无法进入图形界面. 通常是显卡的问题, 或者是存在与显卡的硬件冲突(比如:与并行或串行端口冲突).
◇解决方案:进入安全模式查看问题是否解决, 如果可以, 请升级最新的显卡驱动程序, 如果还不行,则很可能是显卡与并行端口存在冲突, 需要在安全模式按下WIN+break组合键打开"系统属性", 在硬件-->设备管理器中找到并双击连接打印的LPT1端口的项, 在"资源"选项卡中取消"使用自动配置"的构选, 然后将"输入/输出范围"的"03BC"改为"0378".


┌—┐
│28│
└—┘0x000000BE:ATTEMPTED_WRITE_TO_READONLY_MEMORY
◆错误分析:某个驱动程序试图向只读内存写入数据造成的. 通常是在安装了新的驱动程序, 系统服务或升级了设备的固件程序后.
◇解决方案:如果在错误信息中包含有驱动程序或者服务文件名称, 请根据这个信息将新安装的驱动程序或软件卸载或禁用.


┌—┐
│29│
└—┘0x000000C2:BAD_POOL_CALLER
◆错误分析:一个内核层的进程或驱动程序错误地试图进入内存操作. 通常是驱动程序或存在BUG的软件造成的.
◇解决方案:请参考前面介绍的常规解决方案相关项目进行排除.


┌—┐
│30│
└—┘0x000000CERIVER_UNLOADED_WITHOUT_CANCELLING_PENDING_OPERATIONS
◆错误分析:通常是由有问题的驱动程序或系统服务造成的.
◇解决方案:请参考前面介绍的常规解决方案相关项目进行排除.


┌—┐
│31│
└—┘0x000000D1RIVER_IRQL_NOT_LESS_OR_EQUAL
◆错误分析:通常是由有问题的驱动程序引起的(比如罗技鼠标的Logitech MouseWare 9.10和9.24版驱动程序会引发这个故障). 同时,有缺陷的内存、 损坏的虚拟内存文件、 某些软件(比如多媒体软件、杀毒软件、备份软件、DVD播放软件)等也会导致这个错误.
◇解决方案:检查最新安装或升级的驱动程序(如果蓝屏中出现"acpi.sys"等类似文件名, 可以非常肯定时驱动程序问题)和软件; 测试内存是否存在问题; 进入"故障恢复控制台", 转到虚拟内存页面文件Pagefile.sys所在分区, 执行"del pagefile.sys"命令, 将页面文件删除; 然后在页面文件所在分区执行"chkdsk /r"命令;进入Windows后重新设置虚拟内存.
如果在上网时遇到这个蓝屏, 而你恰恰又在进行大量的数据下载和上传(比如:网络游戏、BT下载),那么应该是网卡驱动的问题, 需要升级其驱动程序.


┌—┐
│32│
└—┘0x000000EA:THREAD_STUCK_IN_DEVICE_DRIVER
◆错误分析:通常是由显卡或显卡驱动程序引发的.
◇解决方案:先升级最新的显卡驱动, 如果不行, 则需要更换显卡测试故障是否依然发生.


┌—┐
│33│
└—┘0x000000ED:UNMOUNTABLE_BOOT_VOLUME
◆错误分析:一般是由于磁盘存在错误导致的, 有时也建议检查硬盘连线是否接触不良, 或是没有使用合乎该硬盘传输规格的连接线, 例如ATA-100仍使用ATA-33的连接线, 对低速硬盘无所谓, 但告诉硬盘(支持ATA-66以上)的要求较严格, 规格不对的连线有时也会引起这类没办法开机的故障. 如果在修复后,还是经常出现这个错误, 很可能是硬盘损坏的前兆.
◇解决方案:一般情况下, 重启会解决问题, 不管怎么样都建议执行"chkdsk /r"命令来检查修复硬盘

┌—┐
│34│
└—┘0x000000F2:HARDWARE)INTERRUPT_STORM
◆错误分析:内核层检查到系统出现中断风暴, 比如:某个设备在完成操作后没有释放所占用的中断.通常这是由缺陷的驱动程序造成的.
◇解决方案:升级或卸载最新安装的硬件驱动程序.


┌—┐
│35│
└—┘0x00000135:UNABLE_TO_LOCATE_DLL
◆错误分析:通常表示某个文件丢失或已经损坏, 或者是注册表出现错误.
◇解决方案:如果是文件丢失或损坏, 在蓝屏信息中通常会显示相应的文件名, 你可以通过网络或是其他电脑找到相应的文件, 并将其复制到系统文件夹下的SYSTEM32子文件夹中. 如果没有显示文件名, 那就很有可能是注册表损坏, 请利用系统还原或是以前的注册表备份进行恢复.如何排除显卡的花屏故障

  故障现象:朋友使用的是华硕V1326显卡,采用SiS6326芯片。刚开机时工

作正常,运行时间稍长后便有花屏现象发生。

  故障分析处理:一般情况下,产生这种故障现象可能有如下几点原因:显

存内部物理损坏;显卡BIOS有问题;显卡进行了超频;PCB板与元件接触不良。

有了以上思路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故障检查了。

  首先进行显存的检查,仔细观察、检测四块显存芯片及外围元件,没有发

现虚焊和损坏特征(如爆裂、变色、脱焊、短路等);再将显卡BIOS刷新为正

常的公版BIOS,然后装好显卡进行测试,待到故障发生时,用手触摸显卡上的

各个主要芯片,并没有发现芯片温度升高的现象。这样就排除了显卡BIOS有问

题和显存损坏的可能性。显卡PCB板上没有任何关于超频的跳线,经检查发现显

卡没有超频现象,排除了显卡超频造成故障的可能性。

  看来有可能是显卡PCB板与某个元器件接触不良了。对显卡可能产生大量热

量的元件进行观察和测量,在检测到主芯片SiS6326时,发现芯片左下脚(正对

芯片)有两根针脚与PCB板接触不良,轻轻地掰了一下PCB板,听到轻微的“啪

”一声响,再观察SiS6326芯片,发现此位置又有9根针脚与PCB板脱焊,一共有

11根,其它的针脚焊接正常,这应该就是产生故障的原因了!

  知道了故障原因,处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用一把接地良好的尖头25W内热

电烙铁,带上手指接地环后进行补焊。先用松香和酒精溶液轻轻涂抹脱焊针脚

和PCB板,然后将脱焊针脚焊好,将显卡装回电脑测试,长时间运行无花屏现象

发生,故障排除!
显卡型号中最复杂的部分,应该是型号后的英文字母。因为它代表着显卡虽然采用同一个图形核心,但市场的定位不同。最麻烦的是ATI与NVIDIA公司各自使用的后缀字母不统一(也不可能统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LE:

NVIDIA显卡型号采用的后缀。全名为“Limited Edition”(限制版),代表系列中的低端产品。当前有FX 5700和6800显卡采用。

SE:

ATI显卡型号采用的后缀。全名为“Special Edition”(特殊版),同样代表系列中的低端产品。通常SE后缀的显卡只有64-bit内存界面,例如9200 SE、9550 SE、9600 SE、9800 SE(此型号有128-bit及256-bit)、X300 SE等。又或者是像素流水线数量减少(如9800 SE)。

ZT:

NVIDIA新增的型号,现在只有GeForce FX 5900ZT一款。ZT代表着比XT更低的市场定位,是系列中最低端的产品。

XT:

最容易让人混淆的型号。ATI与NVIDIA显卡均在使用。在ATI方面,代表系列中最高端的产品,如9600 XT、9800 XT、X800 XT、X600 XT等等。而NVIDIA则将之用作低端型号,如5600XT、5900XT等等,选购时要注意认清。

GT/Pro:

分别为NVIDIA及ATI公司用作中端显卡型号的字母。代表产品有6800 GT、9600 Pro、9800 Pro、X800 Pro等等,唯一例外是新推出的GeForce 6600 GT显卡,它是系列中暂时最高档的型号。

Ultra:

NVIDIA显卡中最顶级的型号,与ATI的“XT”后缀相同。代表产品有6800 Ultra、5700 Ultra等等。

非官方型号:

除了上述的官方型号外,有些显卡厂商还会自定标准推出自己的Ultra、GT等型号,如本文前面部分的《显卡对照表》中没有列出的产品。它代表着个别显卡厂商自定的标准,并非官方产品。有一些厂商还喜欢用“Extreme”后缀给提高了工作频率的显卡命名。

比如说:Radeon 9550是现在最热门的中低端显示卡,厂商十分重视这个市场,因此Radeon 9550的非官方型号也特别多。Radeon 9550的默认工作频率为250/400MHz(核心/显存),而不同品牌显卡的特别版本的工作频率也并不相同,其中有些版本的性能比公版高出50%以上!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显示卡多达20种以上,聪明的消费者当然会猜到:它们当中有部分其实是同出一辙。以往,采用相同图形核心的产品都会被冠以同一数字型号,再以ZT、SE等后缀进行区分。不过最近Nvidia和Ati两大图形芯片厂商都开始玩数字游戏,即将相同图形核心冠以不同数字型号包装出售。虽然厂商的目的是重组产品线,但实际上新旧产品同时出现于零售市场上,反而使情况更为混乱。

1、ATI方面

Radeon 9600→9550:两者同样都是RV350/360核心的产品,但工作频率从9600显卡的325/400MHz降低为9550显卡的250/400MHz。由于核心相同,Radeon 9550大多数都拥有极佳的超频能力,而且售价只有500多元,故一上市即成为受欢迎的显卡。此外,需注意的是,Radeon 9550与年前推出的Radeon 9500毫无关系,9500采用R300核心(即9700显卡所用的核心),3D性能比9550强大。www.jz5u.com

Radeon 9200→9250:最令人费解的产品,型号提高但工作频率反降,即核心频率从250MHz稍微降低至240MHz。或许因为9200的名声不是太好,迫使ATI更改型号,但核心设计不变,作用何在?

2、NVIDIA方面

GeForce FX 5200→5500:低端显卡市场的竞争似乎更为激烈,NVIDIA也以同样的方式将FX 5200重新包装后推出。FX 5500的核心工作频率从250MHz提高到270MHz,其他规格不变,幸好售价并未因此大幅上涨
故障现象:朋友使用的是华硕V1326显卡,采用SiS6326芯片。刚开机时工作正常,运行时间稍长后便有花屏现象发生。

  故障分析处理:一般情况下,产生这种故障现象可能有如下几点原因:显存内部物理损坏;显卡BIOS有问题;显卡进行了超频;PCB板与元件接触不良。有了以上思路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故障检查了。

  首先进行显存的检查,仔细观察、检测四块显存芯片及外围元件,没有发现虚焊和损坏特征(如爆裂、变色、脱焊、短路等);再将显卡BIOS刷新为正常的公版BIOS,然后装好显卡进行测试,待到故障发生时,用手触摸显卡上的各个主要芯片,并没有发现芯片温度升高的现象。这样就排除了显卡BIOS有问题和显存损坏的可能性。显卡PCB板上没有任何关于超频的跳线,经检查发现显卡没有超频现象,排除了显卡超频造成故障的可能性。

  看来有可能是显卡PCB板与某个元器件接触不良了。对显卡可能产生大量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49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Powered by Pcgho! X3.4

© 2008-2022 Pcgho Inc.